绥宁财政“小奖补”托起“大民生”
喝上了干净水,住上了新房子,走上了平坦道,百姓“夜生活”亮起来了,农村面貌变美了,百姓心里更乐了……“一事一议”财政奖补项目滋润着绥宁广大百姓的心田,改变着这里的农业生产条件和农民的生活,为农村发展注入了新活力。
“补”出幸福生活
“一条条联户路串起家家户户,村民出行不再是难题。”说起这几年村里的变化,东山侗族乡阳溪村村民们由衷地高兴。阳溪村地理条件差,个别路段仅可以通过一辆三轮车。2016年通过“一事一议”财政奖补项目,按照“向上争取一点、财政补助一点、村民自筹一点”的办法,群众积极筹资筹劳,共投入资金46万元,其中获财政奖补资金10万元,硬化道路1800米,当地不少群众借助这条路发展香菇产业脱了贫。
绥宁县财政局按照县委、县政府的安排部署,把“一事一议”财政奖补项目作为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促进农村脱贫解困的重点民生工程来抓,利用“一事一议”财政奖补项目建设,着力于改善民生,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助力全县精准扶贫工作。
2016年以来,该县实施的“一事一议”工程项目主要投放在51个精准扶贫村,用于解决通村通组公路硬化、桥梁整修新建、河堤整修、人畜饮水、改善人居环境等农民生产生活最急需的问题,办实事,解民忧。目前,全县共投入“一事一议”财政奖补资金1300万元,建成“一事一议”财政奖补项目105个,直接受益农业人口8万人。
“议”活基层民主
“通过‘一事一议’,要办哪些公益事业,如何办,群众说了算,村民对村干部满意了,对村务工作也清楚了。群众怨气少了,理解多了,我们干劲也就足了。”该县乐安铺苗族侗族乡乐安村党支部书记刘国政感慨地说。
做好“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工作,村民自愿和村民决策既是必须坚持的原则,也是顺利推进的基础。该县在开展“一事一议”工作时,严格执行“四自两会三公开”制度,变“替民作主”为“由民作主”,充分保障了村民的知情权、参与权、决策权和监督权。
绥宁县要求各村严格按政策和议事程序,召开村民大会或村民代表大会,由群众来决策,群众说了算,充分做到“村内事、村民议、村民建、村民管”,进一步统一了群众思想,调动了群众积极性,确保“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工作的顺利推进。同时,不断完善相关制度,坚持“群众自愿、公示公开、程序合规、管理到位”原则,确保议事程序规范化、机制制度科学化、财政资金奖补具体化、资金管理精细化,做到公平、公正、公开。
“变”出美丽乡村
“政风好,民风淳,生态美,村民富。这几年村民房前屋后实现硬化,庭院美化;机耕道四通八达,通组主干道硬化;水渠星罗棋布,农业实现旱涝保收;垃圾集中焚化,村容村貌整洁;发展苗木1500亩、花卉200亩、中药材500亩,村民致富有保障。”说起长铺子苗族侗族乡佘家村的变化,村民王进和如数家珍。
由村级公益事业“一事一议”财政奖补项目实施的民心工程,为佘家村带来了新变化。2014年,该村被确定为全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示范村,成为湘西南“美好乡村”的一个标杆。
在全面推进美丽乡村建设进程中,该县以“一事一议”项目资金为“药引子”,整合农村建设各类资金,积极发动群众投工投劳,突出抓好重点村的建设,充分发挥典型引领示范作用,力求建设一个项目,建成一个精品,改造一片区域,展现一方特色。2016年该县成功争取一事一议财政奖补美丽乡村建设试点资金200万元。目前,项目建设点长铺子苗族侗族乡新水冲村的道路硬化、牌楼、路灯、环卫设施等“美丽乡村”工程建设正在抓紧施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