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田县水利现状及发展对策调查报告

湖南省财政厅网站 时间: 2012年05月17日 15:40 【字体:
一、新田县水利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新田县位于湖南省南部永州市东部,全县共有耕地面积20.207万亩,其中水田17.184万亩,旱土3.023万亩。截至2007年,全县已建成各类水利设施1.3万余处,年蓄、引、提水能力约1.2亿立方米,设计灌溉面积达18.4万亩,占耕地积的91%,实际灌溉面积10.56万亩,占耕地面积52.26%,保证灌溉面积8.5万亩,占耕地面积的42.1%,农村人均保灌溉面积0.24亩。
     1、年均降雨总量小。我县处于衡一邵干旱走廊区,是湖南省中南干旱区域最为严重的地区之一,其年均降雨总量远远低于全省的平均水平。近10年来,我县年平均降雨量为1280mm,年平均降雨量比宁远县、桂阳县分别低23.66%和26.44%。
2、工程蓄水能力不足。一是工程本身蓄水量不足。如我县现有的金陵、肥源、立新、杨家洞等四座中型水库的正常蓄水总量只有7400万立方米,近几年实际蓄水只有5200万立方米,约占正常库容的70%。二是工程病险严重导致蓄水量更加不足。目前,我县71座上型号的水库中,共有50座存在不同程序的病险隐患,严重影响工程蓄水。面上的一些骨干山塘因病险原因和降雨偏少,实际蓄水也远远未达到设计效益。
3、水利工程老化失修严重,水的利用率较低。我县大多数水源工程兴建于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工程老化失修严重。以上型号的水库为例,目前我县80%的水库都是带病运行。由于运行时间长,自然老化严重,而且渠系配套不完善,加之自然灾害影响及管理不到位等原因,已配套渠道有60%以上已不同程度的坍塌、开裂、损毁,渗水漏水十分严重,渠道输水能力极差,无法保证设计过水流量,灌溉效益严重衰减。
4、干旱缺水严重,农村饮水安全问题突出。据调查统计,从全县灌溉农田需水量来公析,正常年份全县灌溉农田约缺水0.66亿立方米,旱年(降雨量小于1000mm)全县灌溉农田约缺水0.93亿立方米。一般年景,全县有1.9万户、5.2万亩水田不同程度缺水,农村饮水困难或饮水不安全人口达12.6万人,占总人口的33%。
5、地下水资源比较丰富,但几乎没有得到开发利用。我县的地下水主要以断层破碎裂隙水、岩深水等形式存在。据国土资源部桂林岩溶研究所的调查显示,我县地下水资源比较丰富,可开采资源量达1.3亿立方米/a,主要有6个富水块段。目前,我县地下水开发利用仅限于部分村民的饮水与极少量的农田灌溉用水,利用地下水约0.15亿立方米/ a,只占全部可开采量的11.5%。
6、水利资金投入总量不足,且资金使用效率不高。我县没有较大的流域性工程、骨干控制性工程,中央和省市财政在水利资金安排中对这些小县的投入十分有限。此外,由于缺乏水资源开发利用总体规划,各部门的涉水资金没有集中捆绑使用,投资过于分散,效率偏低,在项目安排上随意性较大,项目整体功能发挥较差,规模效应不太明显。
二、改善新田水利条件的基本思路
今后一个时期,我县的水利工作必须紧紧抓住西部开发、中部崛起、国家扶贫及国土资源部对口支援的机遇,按照总体规划、分步实施、先干后支、先大后小、资金整合、整区推进、旱涝齐抓、建管并重的总体思路,全民参与,大办水利,力争用五至十年时间从根本上改变我县干旱缺水的面貌,为全县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强大的水利支撑。
1、先大后小,先干后支,逐步配套中小型灌区。搞好中小型灌区的渠系配套,提高现有水库水资源的利用率,是解决新田干旱缺水面临的一个首要问题。要按轻重缓急排序,采取单个灌区整体推进、分段实施的办法,搞好金际、肥源、立新、杨家洞、心安等五大灌区的干渠防渗配套,充分发挥五大中型灌区在我县农田水利灌溉中的骨干主体作用。对小型灌区而言,要根据干旱程度进行分门别类、分类指导、优先改造病险水库小型灌区,充分发挥小型水库灌溉功能。
2、科学论证,合理布局,新改扩建一批以小型为主的水源工程。按照确有需要、合理布局的要求,新、改、扩建一批水源工程,是我县解决干旱缺水问题的又一大中心任务。要坚持宜新则新、宜改则变、宜扩则扩的原则,在水源工程不足、干旱缺水严重、地形条件适宜的区别新建一批小型水源工程;在水源工程数量相对较多、而灌溉用水相对不足的区域,则采取对现有工程进行改、扩建整治,增量扩容。
3、因地制宜,适度开发,比较充分地利用全县地下水资源。我县地下水资源比较丰富,要综合考虑生活饮用和农业灌溉兼顾的原则,最大限度地发挥地下水资源的开发效益。在石羊、三井、知市坪、大坪塘、十字、枧头等地下水资源富含地区,选择一些地下水开采强度不大、技术含量不太高、投资规模适度、效益比较明显的项目,采取分步实施的办法进行组织实施。
4、统筹兼顾,旱涝共抓,逐步提高防洪排涝条件。要按照统筹兼顾、城乡并重、涝旱齐抓、区分不同设防标准的原则,积极开展城市防洪排涝和农村河道整治。通过这些项目的实施,县城防洪标准提高到20年一遇,部分农村河段防洪标准提高到10年一遇。
5、以劳代资,以奖代补,大力实施农村“六小”工程整治。我县农村“六小”工程点多面广,在农业灌溉、农村饮水、农村消防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要进一步采取以奖代补、以劳代资的方式,通过统一组织,宣传发动,典型示范,样榜带动的工作方法,组织发动农民群众大力开展农村“六小”工程整治。通过整治“六小”工程,新增蓄水提水量300万立方米,在全县范围内比较明显地改善灌溉面积,改善消防条件,美化村容村貌。
6、引进新技术,作出新尝试,积极稳妥兴建节水灌溉工程。大力推广节水技术,发展现代节水农业,这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标志之一。以微喷微灌的有关实验数据来分析,微喷微灌需用水量占传统灌溉需用水量的1/3。从我县耕地面积的布局来看,南部丘陵地区既不靠江靠河,地表水资源也相对较少。对这些区域,我们要按照积极稳妥、尝试推进、统一布局、资源共享的原则,合理布置一批微喷微灌设施。
三、加强新田水利工作的措施和建设
1、把水利工作放在事关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高度,列入各级党委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我县最大的县情特点就是干旱缺水,最大的自然灾害也是干旱缺水。基于这样的现实,我县要在短期内从根本上改变干旱缺水的面貌,就必须把水利工作放在事关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高度,以超常规的责任感和紧迫感来重视,来研究、来落实,在全县上下形成大干水利的浓厚氛围。要建立健全水利建设党政领导责任制,对重大的水利项目,从立项到争取资金再到组织实施,县党政主要领导要亲自抓,分管领导要具体抓,职能部门要直接抓。
2、创新机制,多元筹资,有效突破全县水利建设的资金瓶颈。要积极创新水利投入机制,努力构建政府主导、上级扶持、群众自筹、招商引资的投入新机制,千方百计突破水利建设资金瓶颈。一是坚持政府主导。县财政要逐年加大对水利建设的投入力度,并随着财政实力的增长,逐年增加对水利建设的投入。要抢抓好国家大幅增加“三农”投入的历史性机遇,加大各相关部门向上争资力度。充分整合各种各类涉及水利建设的项目和资金,实行统一规划、统一申报,捆绑使用,集中投入,凸显规模效应、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二是力争上级扶持。要在现有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大上争力度,力争国家水利部、省水利厅在水利资金的安排上,对新田水利资金的投入有一个大幅的增加。要抓住国土资源部在我县开展对口扶贫的历史性机遇,规划和储备一批好的地下水资源开发项目,并尽力争取将我县的一些水利项目挤进国家和省里的计划笼子。三是发动群众自筹。积极尝试小型水利设施产权制度改革,从明晰水利工程产权入手,积极稳妥推进“防汛抗旱,综合防治经营,工程管理”三位一体的管理模式,通过拍卖、租赁、承包、股份合作等形式,盘活水利资产和水利设施经营权流转,尽可能完成部分上型号水利工程改制,以此引导民间资金投入小型水利工程,弥补政府水利建设资金不足。四是依托招商此资。要突出村镇供水领域、电力生产领域以及部分投资小、见效快、效益好的小型农田水利项目,通过网络、媒体等平台向社会公开引进投资,弥补我县水利建设资金的不足。
3、努力创新管理机制,向管理要效益要发展。一是要加强水利规划管理。要尽快编制《新田县今后十年水资源开发利用总体规划》,并切实加强规划管理,各部门资金来源在投资建设水利项目时,都要服从服务于全县水资源开发利用总体规划,避免有限的水利资金撒胡椒面,形不成拳头。二是要加强水管员队伍管理。要按照责任心强、业务精通、作风务实的要求,着力打造一支过硬的水利基层队伍。同时,要尽快落实基层水管员体制改革,特别是尽快落实“两定两费”,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三是要加强水利工程管理,要坚持“建管并举”的方针,综合运用行政的、经济的、法律的手段,上下联动,齐抓共管,努力实现以法治水、以法管水。要强化执法监督,以水利“三法两条例”为武器,着力强化水利执法监督,重拳打击破坏农村小型水利工程建设的人和事。要加强水资源管理,通过建立水利行业协会组织,积极保护和帮助广大业主依法经营、规范管理、合理合法受益。四是要加强质量管理。要按照“四严”要求狠抓水利工程质量。要严格规划设计,对新、改、扩建上型号的水利工程,要全部按程序进行先规划设计后施工建设。要严格施工管理,严格实行以施工监理为重点的“三制”管理。要严格工程验收,全县所有涉水项目必须按统一的标准验收工程质量,达不到要求的一律责令整改。要严格安全问责,签定安全责任书,交纳安全保证金,对达不到安全质量的要勒令停工整改。要实行工程安全质量责任终身负责制、追究制,以此确保工程安全质量万无一失。  

新田县水利现状及发展对策调查报告

9982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