搞好土地治理 确保粮食增产农民增收
搞好土地治理 确保粮食增产农民增收
——宁乡县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项目综述
宁乡地处湘中,隶属省会长沙市,是已故国家主席刘少奇同志的故乡。全县总面积2906平方公里,有耕地115万亩,其中水田95万亩。辖33个乡镇,总人口134万人,其中农业人口110万人。2007年全县粮食总产量达90.8万吨,农业总产值63.8亿元,财政收入10.9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5735元。粮、猪产量分别位居全国第9位和第5位。
1996年,我县被列入国家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县。至2007年先后完成土地治理项目投资10363.2万元。其中:财政无偿投入6621.5万元,有偿投入671.0万元,专项贷款255.0万元,农民自筹2815.7万元。完成中低产田改造23.6万亩,高标准衬砌渠道688.2公里,拓宽衬砌、硬化村道机耕道171.5公里,护砌山塘196处,改造新建机埠39处,栽植田间防护林6.1万株,推广农业科技项目43个。初步形成了沩河两岸冲击平原为主体的20万亩优质粮食生产核心区。
项目的成功实施,产生了良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为宁乡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提高和粮食核心区打造奠定了坚实基础。项目区年新增粮食3540万公斤,年新增农业总产值0.9亿元,年新增农民人均纯收入450元。与项目实施前的1995年相比,全县年粮食总产量增加9.6万吨,年增长10.5%;年农业总产值增加49.9亿元,增长361.4%;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加4165元,增长265.3%。先后有中央电视台、湖南电视台、《人民日报》海外版、《经济参考报》、《当代商报》等多家媒体进行报道。原国家农发办常务副主任王征、副主任刘世江、财政部部长谢旭人及农业部、省市主要领导等到项目区检查指导工作。英国、日本、比利时等13个国家的外宾和专家到项目区观摩交流。
一、立足“四高”原则,科学规划布局
我们始终坚持和立足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高效益的农业综合开发工程建设原则,坚持科学规划,合理布局,精心施工,确保项目工程30年不落后。一是先后制定了宁乡县农业综合开发3个五年规划。明确提出以粮食核心区建设为重点,确立了“集中连片,规模开发,部门协作、资金捆绑、科技带动、逐年实施”的整体思路。二是着力打造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项目精品示范区,发挥其示范和引导作用。示范区按方格网修建了村道、机耕道和排灌渠系等;村民依主道沿线修建住宅,使原来分散的住宅集中“上线”;按农业机械化的要求设立了农机下田坡道;按生态农业和新农村建设要求规划了村级绿化工程;按人性化、经济、实用的要求合理配置桥、涵、闸、踏步等附属设施,方便村民生产生活。同时,还积极引导农民改水改厕、实行住宅与养殖场地分离,改善人居环境,美化村容村貌。双江口镇白玉村,通过土地治理项目的实施,原来的“水凼子”、“死角村”变成了“田块成方、渠路成网、房屋成线、林木成行”的省级精神文明示范村。村党支部书记何新国将该村的变化形象地概括为“7个100%”:100%渠道硬化,100%水田种植优质稻,100%机械耕田,100%早晚双季稻抛秧,100%机械收割,100%农机运输,100%农民种田观念发生了转变。农业生产条件的改善,极大地发展了生产力,改善了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农民种田不仅每亩降低成本150元,而且还发展了年出栏50头以上瘦肉型猪养殖大户26家,新上日产60吨优质米加工厂3个,无纺布加工厂1家。三是制定规章制度,严把工程质量关。县农发办制定了《工程验收评比办法》、《工程施工验收及技术标准》、《渠道与机耕道衬砌具体操作要求》等文件,同时,保证一个项目片两个以上施工人员。施工人员深入田间地头,做到“五勤”,即腿勤、口勤、手勤、眼勤、脑子勤,确保每道工序、每个环节切实达标。
二、依靠科技进步,促进增产增收
农民增收是“三农”工作的核心,也是土地治理
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我们在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同时,始终把普及农业科技知识,提高农民科技水平作为项目建设的重点。一是抓技术队伍。把湖南农大、湖南省水稻所、湖南省杂交水稻研究中心等科研院所作为技术依托单位,聘请专家教授为项目实施顾问。同时,还聘请县农业局相关站所的中高级农艺师作为项目实施工作小组成员,保证了农业科技力量的全面加强。二是抓技术培训。通过短训班、农民夜校、现场观摩等多种形式,共计培训项目区农民18万人次,发放技术资料20万份,播放科技电影6场次,培养农民技术员200余人。三是抓技术推广。针对项目特点,我们重点抓组装配套技术的推广和应用。如在双季优质水稻的推广上,我们通过乡镇农技站和村级农技服务中心以“八统一”的形式推广这一实用技术。即统一品种布局,统一旱育抛秧,统一测土配方施肥,统一病虫综合防治,统一管水用水,统一化学调控、化学除草和微肥施用,统一机械收割和稻草还田,统一优质优价合同订购。1999—2000年,经省农科所等专家现场测产验收,核心示范区早晚两季优质稻亩产达1034.7公斤,亩均增产191.5公斤,增长22.5%。仅此一项,农民年人均纯收增加449.7元。
三、完善管理办法,规范开发行为
一是全面实行项目工程招投标制、工程监理制、资金公示制及大宗预制构件政府采购制。土地治理项目水利措施、农业措施工程全部委托招投标代理机构面向社会进行招投标,择优选择建设队伍。同时,与监理机构签订监理合同,对项目工程进行全程监理。项目建设过程中使用的预制U型槽、预制压条、绿化苗木等由政府采购中心进行公开采购。二是完善项目实施办法。成立由县、乡、村三级人员组成的农业综合开发工程建设指挥部,统一组织、统一管理、统一协调;坚持“五公开”,搞好民主管理。把农发政策、项目计划、工程布局、质量标准及验收办法、资金使用等在项目区张榜公布,接受群众监督和评议;引入竞争机制,对基层干部重视、群众积极性高、自筹资金到位的村组进行重点扶持。三是规范资金管理。将项目资金专帐和报帐资金专帐合并为农业综合开发资金专帐,邀请评估中心对工程定额和预决算进行事前事后审定,对设计、施工、预决算实行三权分离,把好施工、材料和工程验收关。杜绝了资金浪费和违规、违纪行为的发生。四是建立项目库制度。依据整体规划,择优储备、筛选和申报项目。同时,强化项目评审制度。所有入选项目在入库前都邀请有关部门专家进行评估论证。并广泛征求预选项目区群众意见,以群众愿意不愿意、支持不支持、是否符合现实需要和长远发展作为立项的依据。
四、整合多方资源,打造标准粮田
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农业综合开发工作,将其作为强农富民的工程来抓。尤其对土地治理项目,在政策上予以倾斜,资金上优先配套,工作上重点协调。成立了由主管副县长任组长,相关单位负责同志为成员的农业综合开发领导小组,负责指挥协调项目建设和支农资金的捆绑整合。明确由县农发办牵头进行整体规划。与国土整理项目、标准粮田建设项目、农机推广示范项目、水利工程建设项目等支农项目进行整合。在渠道不乱、用途不变的前提下,统筹安排,同台唱戏,各司其责,各记其功。共计整合各类资金7800万元,使双江口项目区、夏铎铺项目区、南田坪项目区、金洲项目区等20万亩中低产田改造成为标准化粮田,为宁乡粮食生产核心区的建立和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提高创造了条件。通过资源整合,相互取长补短,做大做强做实了土地治理项目。使项目区变成了农业高新技术的示范基地、现代农业的展示窗口和新农村建设的样板工程。2006年,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庞道沐在视察项目区时高度评价说:“农业综合开发资源整合是一个大思路、好项目,有规模、有产业、有特色、有效益。能使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宁乡增色。”
五、扶持龙头企业,引导土地流转
在搞好土地治理项目的同时,我办还积极支持农业龙头企业申报产业化项目。通过产业化项目的实施,推动项目区粮食产业的升级提质。由湖南卫红米业有限公司承担和实施的5万吨精米生产线扩建工程项目,根据现行粮食生产的特点,积极探索农村土地流转方式,集中连片租赁责任田10000亩,建立优质稻生产示范基地。依托农业科研部门,采取标准化生产模式,推广优质稻新品种、新技术和农业机械化生产。同时,公司还与周边农户签订合同,每年订购7.6万吨优质稻,使农户增收1200多万元。目前,我县已有卫红米业、盛湘米业、万家春米业、亮之星米业、超大农业等多家农业龙头企业和3280多户种粮大户采取这一形式建立生产基地,共计实现责任田集中流转13万多亩,万余农民实现了身份和角色的转换,成为农业企业的工人。
宁乡县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
二00八年十月十八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