浏阳:用美打造综合竞争力
盛夏的浏阳,碧空如洗,白云悠悠,青山环抱,苍翠欲滴。森林覆盖率66.2%,空气优良率98.9%,绝佳的生态资源在湘东大地铺开了优美的一幅水墨画卷。“城在林中、路在绿中、人在景中”,宜居的生态环境成为城市的靓丽名片。2015年7月在北京举行的全国生态文明建设高峰论坛暨全国生态文明成果发布会上,浏阳被评为“全国十佳生态文明城市”,成为湖南唯一入选城市。这意味着,浏阳实施“生态美城”战略获得了国家层面的认可。
依托湘东明珠打造绿色海洋
素有“湘东明珠”之称的大围山,植被覆盖率达99.5%,冠绝潇湘。盛夏时节,一卷好书一壶茶,一袭凉风一身轻,“天然氧吧”引来游人如织。今年来,浏阳投入1341万元,支持大围山国家示范区建设并启动立法保护工作,这仅是浏阳打造绿色海洋的一个窗口。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近年来,浏阳一直将生态保护作为可持续发展的动力。自2008年开始,浏阳编绘了全市山林总图,实行全面的封山育林政策。市财政每年安排专项资金,相关区域按每3000亩至5000亩山林,配备了一名专职护林员,确保森林蓄积量稳定增长。今年以来,全市完成造绿投资3.12亿元,绿化植树1002.7万株,其中荒山荒地造林和三边四旁植树完成栽植49700亩,绿色通道建设里程109.4公里,创建绿色集镇3个、绿色村庄(社区)6个、绿色屋场40个、庭院800户。此外,浏阳进一步完善市乡财政体制,对15个生态保护重点乡镇、街道在财力上予以倾斜,激发全市创建生态文明的热情。
围绕世界名河构筑生态走廊
“浏阳河,弯过了几道弯,几十里水路到湘江……”一曲《浏阳河》,传唱长城内外,红遍大江南北,让九曲浏河走向了世界。如何让世界名河浏阳河更加迷人?2012年,浏阳以《长沙市株树桥水库饮用水保护条例》实施为契机,委托中国社科院对浏阳河进行统筹规划,形成了《浏阳河综合治理和开发建设咨询研究报告》。三年共投入资金1.19亿元,规划实施名河旅游品牌规划、生态补水、河道疏浚、污染治理、水源涵养、绿化工程、生态河道监测网系统建设等七大工程,直接改善了流域70万城乡居民的人居环境和60万亩农田的灌溉条件。同时,河道水质的好转及两岸优美风光,带动了旅游业、房地产业、制造业的蓬勃发展,促进了浏阳经济的快速发展。
为了保护浏阳人民的母亲河,浏阳立足“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发展理念,设立专项资金,启动浏阳河流域综合治理,引导企业可持续发展。2014年2月,浏阳对排污不能达标的58家造纸企业全部实行停产整改,其中7家进行立案查处;对全市123家食品行业生产企业进行环境安全整治,查处环境污染问题企业76家。先后多次开展涉重金属企业监管检查整治,到目前为止,大部分涉重金属企业已整改到位。良好的生态环境,反过来又吸引了大量优质的项目和企业入驻浏阳,实现了产业发展的绿色循环。如今,浏阳的山水和环境,已经成为浏阳招商的品牌。
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宜居新城
高档的商品房,热闹的西餐厅,宽阔的油砂路,清晰的交通标志线,整洁的标示牌,按规定站点停靠的出租车和客运班车……大瑶越来越象城市了,很多往来于这个全国烟花材料集散地的客商由衷感叹。这只是浏阳城镇开发建设的缩影。2014年,浏阳投资27亿元,建设乡镇城建项目96个,创建全国重点镇3个,全市城镇化率达55.4%。今年,全市37个乡镇(街道)均组建了集镇城管队伍,共配备了49台洒水车,扎实推进集镇规范化管理和主次街道提质改造,新型城镇化建设迈上新台阶。
与城镇建设齐头并进的是城区建设。浏阳老城区面积22平方公里,人口近30万。近年来,浏阳城市规划建设以“三山一湖一河、六桥三环三路”为核心,注重挖掘浏阳深厚的人文底蕴和鲜明的地域精神,把名河、名歌、名人、名产等文化元素渗透到城市建设的各个环节,致力于将浏阳城建设为名河之都、宜居新城,先后建成了浏阳河风光带、将军广场立交桥、多功能体育中心等一批标志性设施。2013年以来,浏阳以项目建设为抓手,大力实施“大建新城、提质老城”战略。加快推进长兴水库片区、浦梓港片区和道吾山—蕉溪岭片区的开发建设,打造品位独特、生态宜居、魅力彰显的现代高档新区。提质城乡结合部,完成城区主次干道沥青路面和人行道改造,新建续建城市道路10条、停车场3个,改造背街小巷6条、居民聚集区1个,启动“气化浏阳”建设,建成城区加气站1个,居民用气实现与长沙同网同价。拉通石霜路、邮电路、北正南路等断头路,建设浏阳河第六大桥,提质路灯、公厕、雨污管网等公共配套设施,增强城市综合承载功能。随着今年西北环线的建成通车,浏阳主城区将形成50平方公里、50万人口的规模。
实施城乡同治助推环境蝶变
驰骋于乡间田野,仿佛穿行在条条画廊。幢幢白墙黛瓦、飞檐回廊的民居如莲花般点缀在青山碧水间,座座高楼耸立、车水马龙的现代化城镇映衬在蓝天白云下……走在浏阳乡村,屋舍前后、田间地头、河塘道路,看不到垃圾和杂物,天蓝、山青、水秀,好一幅醉人的山水风景画。这一切,都要归功于城乡统筹环境同治。
2013年起,浏阳每年斥资3000万元,着力实施设施提质、乡村整洁、全民绿化、民风淳化四项工程,持续开展交通秩序、市容秩序、市场秩序、治安秩序四项秩序整治。市财政根据人口数量不同,分别给予各乡镇30-50万元/年、各村(社区)2.4万元/年的资金补助。此外,浏阳每年还投入1681.5万元,对城区环境卫生和道路园林绿化设施实行“两清一保二维护”。为保证工作顺利进行,浏阳建立起严格的考核制度,浏阳市所有乡镇、市直部门负责人身先士卒,带领干部群众以极大热情投入到环境整治中。今年,浏阳将实施城镇管理重心下移、监管前移,完善城镇数字化、网格化、精细化管理,治理户外违章广告和渣土扬尘污染,加强拆违控违工作,规范流动摊贩经营行为和小区物业管理,推进临街商铺门前“三包”和城区主要道路清扫保洁市场化运作。加大污染防治力度,深入开展节能减排,完善城区污水处理设施,兴建6家乡镇污水处理厂,加快浏阳河、南川河、捞刀河综合治理。推进农村环境连片整治、老矿区综合治理、畜禽养殖污染防治。城乡居民以最大热情参与到整治村庄环境、建设美丽家园中,目前,全市已创建国家级生态乡镇2个、生态村10个,完成180多个“幸福屋场”建设。
培育精品路线创建旅游名城
浏阳是世界闻名的花炮之乡,享有中国花卉苗木之乡、中国蒸菜之乡、中华诗词之乡、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湖南省文明城市等美誉,是中国发展改革试点城市、国家生态示范县。古代浏阳有着著名的“浏阳八景”:相台春色、枫浦渔樵、鸿客斜阳、雨亭芳草、药桥泉石、巨湖烟雨、吾山雪霁、中州风月。
近年来,浏阳累计投入资金25.7亿元,打造景点6大类1268个,其中围山花海、彩虹卧波、象形汲水、苍坊清莲、石霜听梵、文华旗展、周洛飞瀑、奎文书香被誉为“浏阳新八景”。浏阳将这些如珍珠般散落的景点巧妙地串连起来,成功创建国家A级景区9家(含4A级景区2家),培育精品旅游路线多条。其中生态旅游路线主要有大围山、浏阳河、花木走廊等;红色旅游路线主要有胡耀邦故居、秋收起义文家市会师旧址、锦绶堂等;宗教文化旅游路线主要有石霜寺、浏阳文庙、谭嗣同故居、浏阳花炮博物馆等。2014年,中国旅游标志“马踏飞燕”成功落座浏阳,标志着浏阳跻身优秀旅游城市行列。目前,浏阳形成了“春赏花、夏漂流、秋品果、冬滑雪”的中南地区独具特色的旅游品牌,吸引着长株潭及至全国游客纷至沓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