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近50亿元财政投入打造国家公共文化服务示范区
12月28日,长沙滨江文化园正式开园,园区内的博物馆、图书馆、音乐厅同步开馆,与之前已经开馆的规划馆一起免费向市民开放,标志着长沙市现代化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十二五”期间,长沙市累计投入文化事业支出48.21 亿元,其中2015年投入达13.28亿元,较2010年增长160.9%,较好地保障了长沙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领先中部、示范全国,跻身首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示范区。
一是公共文化服务品质跃升,群众获得感显著增强。出台配套完善试点方案,确定了130个基层文化服务点(分馆),市级图书馆、博物馆、音乐厅、群艺馆等重大设施拔地而起,基层图书馆、文化馆、文化站、农家书屋等覆盖城乡、连城带乡,30万户农户实现广播电视“户户通”、全市农村实现广播“村村响”。深化文化免费开放,推送文化“进村入户”,年均送戏1000多场、送戏2万多场;依托1400多支群文团队,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打造“群文湘军”“永不落幕的舞台”。
二是重大文化项目破茧成蝶,城市地标性日益彰显。滨江文化园“三馆一厅”以“省会地标、长沙客厅、文化圣殿、百姓乐园”的品质形象开放运行,服务市民。先后建成了铜官窑考古遗址公园、实验剧场,推进了梅溪湖国际文化艺术中心、炭河里、长沙国王陵(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等项目建设。建成区域性的区县(市)文体中心(大剧院)6个,打造示范性文化+站158个、示范性村(社区)文化活动室600个,提升了设施品质和城乡品位;加快建设千年陶都铜官、红色故里花明楼、花炮之乡大瑶、戏乡新康、湘绣小镇沙坪等一批文化特色鲜明、产业基础较好的小城市、中心镇、特色镇,引领了新型城镇化建设和城乡一体化发展。
三是精品文艺生产硕果累累,艺术影响力不断扩大。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突出时代主题、彰显长沙特色,打造了《古画雄魂》、《月塘村的菁妹子》、《苏秀才》、《田汉与湘剧抗敌宣传队》等一批荣获“五个一工程”奖和文华奖的优秀剧目,《古画雄魂》两度入选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晋京为党的十八大献礼。推出了《毛泽东》、《长沙保卫战》等一批荣获“飞天奖”等殊荣的优秀电视剧。精心承办了第五届湖南艺术节,积极组织参加中国艺术节,共获作品类“群星奖”2个、项目类“群星奖”2个,2人获“群文之星”称号,展现了长沙艺术形象,扩大了湖湘文化影响。
四是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有效,文化传承力持续增强。全面完成了第三次全国不可移动文物普查和首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推进城乡建设文脉保护,统筹实施了一批历史文化古迹修缮维护工程,岳麓山、影珠山两大抗战遗址公园、胡耀邦故居纪念园落成开放,铜官窑、炭河里、长沙国王陵三大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和秋收起义纪念园等项目有序推进。策划推出了“华夏瑰宝——保利海归精品文物特展”、“独立苍茫——湖南近代名人书法展”等系列精品展陈。加强社教管理,市域范围内文博机构年接待观众超过1200万人次。全面深化非遗保护,推动了长沙弹词等濒危项目的抢救性保护,促进了浏阳花炮、湘绣、菊花石雕等生产性项目的发展,组织湘绣、湘剧、花鼓戏赴美国、中东、新加坡、台湾等国家和地区进行了展示交流。加强文化科研保护,出版了《长沙文物精品漫谈》、《长沙非遗集萃》等系列图书。
五是现代文化产业转型升级,区域竞争力有效提升。围绕建设“创意中心、文化名城”,加强政策引导、加大资金扶持、加速园区建设,定期开展示范园区(企业)、领军人物评选认定,促进文化与科技、旅游、商贸融合,扶持小微企业发展,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图书交易会长办不衰、节节攀升,阳光娱乐节常办常新、品牌渐成,公益电影月推陈出新、效益初显。目前,全市共有各级各类文化产业园区11个,其中,国家级园区4个、省级3个、市级4个;各级各类文化产业示范基地(企业)25个,其中,国家级示范基地(企业)7个、省级8个、市级10个;文化上市企业4家。2014年,全市文化产业总产值近1818亿元,增加值689亿元,占全市GDP的8.8%,成为名副其实的支柱产业。
六是行业监督管理标本兼治,市场规范化得到加强。坚持一手抓管理,一手抓繁荣。加强行政审批管理,深化商事登记制度改革,简政放权,压缩、清理、归并行政职权67%,行政审批提速50%以上,文化发展环境进一步优化。加强委托执法监督,打防并举、疏堵结合,加大网吧、娱乐、印刷复制、出版发行等领域和扫黄打非、安全播出的工作力度,市场环境进一步净化。积极深化网吧长效管理机制建设,推进上网服务行业转型升级试点,系列经验在全国会议上作典型推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