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绍邦:中国能源战略与低碳经济发展

湖南省财政厅网站 时间: 2009年11月23日 13:57 【字体:

  国研网:您认为世界能源发展的方向是什么?

  康绍邦:世界能源的发展方向肯定是可再生能源。目前全世界主要还是依赖化石能源,如石油、煤炭、天然气等。据一些专家统计,以当前的消费量来估算,目前探明的储藏量只够用20年,所以新能源肯定是未来的发展方向。所谓新能源,重点是可再生能源,包括风能、水能、太阳能、潮汐能等。

  国研网:请您介绍一下中国能源政策的趋势?

  康绍邦:西方发达国家的工业革命已经进行了200多年,消耗了大量的化石能源,实现了从工场手工业向机器大工业的过渡。这意味着他们已经完成了污染环境的原始积累过程。科技进步和资金大量投入使得西方发达国家具备了节能减排的能力,同时,大量高污染、低环保的生产企业向国外转移也大大降低了西方发达国家的排放量。而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的能源储量虽然十分丰富,但是能源结构不平衡,比如煤炭储藏量大,石油、天然气相对较少。再加上中国人口众多,人均储藏量并不高,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长期保持高速发展,目前正处于一个能源资源强消耗的阶段,也就是西方工业化一百年走过的路我们正在走,这就是我国目前的基本国情。

  基于此,中国的基本战略首先就是节约能源。“十一五”期间,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的“科学发展观”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就是节约能源。“十一五”规划提出的“节能降耗”是一个硬指标,五年内单位GDP能耗要降低20%。现在看,前三年我们完成得很好,完成进度已达到10%,以现有数据来看,在节能减排方面中国是全世界发展中国家中做得最好的。

  中国重视能源国际合作。目前,中国是世界第二位的能源生产和消费国。随着经济发展,我国石油、天然气的进口量大幅增加,同时,我们也在大力开展国际领域的能源合作。我国实行多元化战略,即不单单依靠中东的石油生产国(以往从中东的石油进口量占我国石油进口量的逾60%),从俄罗斯、中亚、非洲、拉丁美洲等地的石油进口量也在逐步加大。

  解决能源问题的根本出路在于创新。当前,我国政府正着力推动科技创新和能源革命。利用新技术新设备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全球变暖也在促使能源领域发生新的变革,太阳能、核能等能源基础研究领域的突破性发展将是全人类的福祉。

  国研网:国家制定了“十一五”期间单位GDP能耗下降20%的目标,上半年,能源消耗较小的第三产业在GDP比重中同比提高了0.5个百分点,而一向是GDP增长龙头的工业,增速比上年同期回落9.3个百分点,您认为这与目前我国有关节能减排政策的实施是否有直接关系?中国的能源消耗与GDP增长之间存在着怎样的关联?

  康绍邦:中国的能源消耗与GDP增长应该是一个辩证的关系。从理论上来看,GDP的增长必然要大量消耗能源,中国的情况也是如此。改革开放30年来,经济总量翻了好几倍,能源需求也大幅增长。但是,GDP的上升与能源需求的增长并不一定成比例,比如,我国的经济总量翻了几番,能源消费的增长率却低于GDP的增长速度。1980—2006年,中国国民经济年均增长9.8%,而能源消费年均增长5.6%。这是由于,中国政府始终强调能源节约战略,大力开展技术改造和优化产业结构,在节能方面取得显著效果。从1980年到2006年,万元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由3.39吨标准煤下降到1.21吨标准煤,年均节能率3.9%,扭转了近年来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上升的势头。

  当然,中国目前还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单位GDP的能源消耗还是比较高的,不仅高于美欧日发达国家,而且高于印度。我国单位GDP能耗较高,主要是因为产业结构还不够合理。我国处于工业化、城镇化进程迅速发展的阶段,降低单位GDP能耗的难度相当大。我国第二产业占GDP比重超过50%,而发达国家第三产业占GDP比重超过60%,第三产业单位GDP的能源消耗肯定是大大低于第二产业的。为了实现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我国大力淘汰小火电、小煤矿、小化工等落后产业,加快发展服务业等第三产业,这将有效优化中国的经济结构,并从根本上降低我国单位GDP的能源消耗。

  观察西方发达国家走过的经济发展之路,第三产业未来必然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占据越来越高的比例,而且这一比例往往是衡量一个国家经济发达水平的标志之一。目前来说,我国第一产业的比重是下降的,第二产业比重也在下降,第三产业比重这几年来说应该是大幅度上升的。

  去年以来的金融危机应该说是危机与机遇并存。机遇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促进我国进行产业结构调整。金融危机下,我国产能过剩、出口遇阻,经济增长率下滑。但这也恰恰是我们可以利用的一个机会,借以进行技术改造和产业结构调整,进一步淘汰落后产业,提高第三产业占国民经济的比例。例如,我国政府抓住时机,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大力发展“新型农民合作医疗”、养老、教育等公共服务事业。这些政策措施实际上提高了第三产业的比重。印度在第三产业方面就有一些可以让中国借鉴的地方,如软件业、服务外包。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可以有效地降低我国的能源消耗。

  国研网:截止2009年,中国目前已建、在建、拟建的核电项目将近20个之多,且大多数分布在沿海人口相对稠密的地区,您对核电的安全性怎么看?中国核电发展的长期规划应该如何布局?

  康绍邦:中国目前投入运营的核电站发电量只占总发电量的3%,煤炭发电依然占据了我国发电总量的80%以上。核电作为优质的清洁能源,能够有效调节我国各地区能源分布不均的矛盾。只要我们严格按照建设、生产等程序操作,核电的安全性不成问题。就技术而言,核电已经很成熟,2003年法国核发电量已经占到总发电量的80%以上。我国核电建设始终把安全放在第一位,据统计,我国核电站已安全运行67个堆年,从来没有发生过任何核级事故。中国作为人口大国,又是经济发展迅速的发展中国家,在能源消耗过程中大量使用煤炭,由此排放产生的二氧化碳、二氧化硫会对环境造成巨大的影响,核电肯定是我们将来发展的一个方向。

  国务院《核电中长期发展规划(2005~2020年)》明确了核电“2020年建成4000万千瓦,在建1800万千瓦”的规划目标,15年内我国要建设3000万到5000万千瓦的装机容量,建设的速度是过去的5倍以上,核电发展规划力度非常大。这些项目大多在沿海人口稠密城市,像广东、浙江、江苏等,是因为我国地区能源资源禀赋分布和经济发展不均衡,东南沿海地区经济发达,用电量需求高,但能源资源较为缺乏。“西电东输,北煤南运”是必要的,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地区能源供需矛盾,另一方面也造成了我国交通运力的紧张和输电过程中无意义的电力损耗。因此,有必要选择就近建设核电的原则。为了应对金融危机,国家从去年开始安排4万亿元的投资,其中主要流向了“铁公基”,这其中有交通发展本身的要求,中国人均铁路里程在世界上的排名仍然是比较低的。所以说,能源问题又是运输问题,总体来看应该是一个布局的问题。因此,我认为,从目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来看,根据我国经济的发展和用电的需求,众多核电项目落户在东南沿海一带是合理的、必要的。

  国研网:今年年内,奥巴马将访华,相信他在访华期间将就进一步节能减排、减缓气候变化、“碳关税”等能源政策方面的问题与中国政府进行磋商,中国方面该如何应对?

  康绍邦:奥巴马与小布什在这个问题上的态度有变化。小布什政府对《京都议定书》持反对态度,在任八年始终拒绝签署。奥巴马竞选纲领内容之一就是重视环境保护,上任以来多次表示积极参与应对全球气候变暖,在《京都议定书》问题上明显改变了小布什政府的僵硬态度,但美国国会的阻力还很大。

  中国已于1998年5月签署并于2002年8月核准了《京都议定书》,中国积极执行议定书精神,大力推行节能减排,并取得显著成效。中国对这个问题基本的态度,就是“共同而有区别的责任”原则。什么是共同?就是无论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还是贫困国家,都有责任为保护地球这一人类唯一的家园做出贡献。中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是一个负责任的大国。“十一五”规划前三年,GDP单位能耗已经降低10%,总量已经相当大。什么叫“有区别”?这在《京都议定书》和“巴厘岛路线图”中都有明确规定,发达国家100多年来污染完了,走过了高消耗高排放的工业化道路,现在不能要求发展中国家承担同样的责任。同时,发达国家在专利的转让、资金的支持方面,应该大力支持发展中国家,这不仅仅是欧美日发达国家的问题,也是全人类要面对的问题。尤其是在技术专利方面,环保、应对气候变化、碳排放等技术应该让全人类来共享。所以中国采取“共同而有区别的责任”的原则,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在这一方面还不应当承担和发达国家一样的责任。中美在此问题上有分歧。今年的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已经谈到相关问题,奥巴马11月的访华估计也会再次谈到与此相关的话题。

  国研网:目前,发展低碳经济是国内外热议的问题之一。由于我国能源生产的三分之二仍然是煤炭,燃煤发电约占发电总量的80%,使用清洁能源,改变燃煤发电占电力结构的百分比,短期内势必将对中国经济的持续平稳发展造成不利影响,您认为,我国有没有必要在短期内大力发展低碳经济?

  康绍邦:低碳经济目前是个热门话题,中国也在大力发展,但这必然要有从强消耗到弱消耗的一个过程。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的“科学发展观”中已经说的很明确了,首先,“发展”是第一要务,不能因为走“低碳经济”道路我们就不发展了。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经济不断快速发展,GDP先后超过意大利、英国、法国,去年又超过了德国,相信很快会超过日本。但是2008年人均GDP按美元汇率换算只有3300美元,排在世界100位之后,和非洲很多国家在一个水平线上,而美国已经达到46000多美元。我们的“小康”仍然是低水平的、不平衡,地区差距、城乡差距依然严重,所以,经济发展还是要放在第一位。但是我们一定要走科学发展的道路,走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道路,在发展的同时高度重视并努力做到节能降耗、保护环境。

  国研网:印度作为人口仅次于中国的发展中国家,尽管目前印度第三产业在经济总量中的比重高于第二产业,但随着印度经济、社会的发展,印度对于能源资源的需求也势必越来越大,是否会与同处于亚洲的中国在对外能源政策以及需求方面产生竞争甚至碰撞?

  康绍邦:这里有一个概念问题,即第三产业比重与第三产业产值总额的问题。2008年印度GDP约为1.2万亿美元,其经济总量远远低于中国的4.2万亿美元。虽然印度第三产业占GDP的比例高于中国,但第三产业的产值总额低于中国。近年来印度发展势头迅猛,相信印度的第二产业将来还会有一个大的发展,其能源消耗和需求势必增加。

  整个亚洲如果分成四大块来看,东亚和南亚是能源消费和进口地区,中亚和西亚(中东)是能源生产和出口地区。按2008年整个亚洲的石油进出口情况来看,两相比较石油出口还大于进口,就是说亚洲的石油产出完全能够满足亚洲的需求。但实际情况是复杂的,不仅仅亚洲国家,还有欧美等发达国家也在从西亚(中东)和中亚进口石油。当然日本、中国、印度等亚洲国家也从非洲、拉美等地区进口石油,这也是能源全球化的表现。

  因此,我认为从目前和今后来看,印度和中国在能源进口方面不会产生大的冲突和碰撞。中印两国国情相同,面临的任务相同,中印两个亚洲大国之间应加强能源方面的对话与合作,包括在共同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和环境问题上的友好对话合作。

  中国与东南亚国家的能源合作开展的很好,在“10+1”、“10+3”的框架下,中国与东盟的能源合作取得重要成果,尤其是中国和东盟建立自贸区的目标在顺利实施,能源合作项目有重大的进展。此次亚洲能源论坛,东南亚国家的专家、学者来的较多,就是一个例证。中国与中亚国家的能源合作也进行得很好,在“上海合作组织”的框架下,中国与中亚国家的能源合作确的重要成果。

  另外,能源与金融也密切相关,去年能源价格的暴涨暴跌、起伏跌宕,就是金融投机在起作用。因此,加强亚洲国家的金融合作,应是亚洲能源合作的题中应有之义。

  国研网:您认为亚洲各国能源战略的发展趋势是什么?

  康绍邦:亚洲各国国情差别较大,除日本等少数国家外,亚洲大多数国家是发展中国家,面临的主要任务还是发展问题。如上所说,亚洲可以分成东亚、南亚、西亚、中亚四大区域,各地区和各国的能源战略重点不同。从东亚、南亚能源进口国来看,能源战略重点还是节约能源、科技创新,逐步减少能源消耗、减少排放,尤其是要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西亚(中东)和中亚国家是能源出口国,同样面临发展问题,就能源来说,一是能源产业的发展和科技进步,二是加强和亚洲其他国家的能源合作。作为首次在中国举办的“亚洲能源论坛”,其宗旨之一就是加强亚洲能源生产国与需求国之间的合作,希望在未来的发展中,能够加强亚洲各国的能源生产和消费、新能源开发、金融体系改革、环境保护等有关领域的对话与合作。


唐绍邦:中国能源战略与低碳经济发展

80766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