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水渔民心底暖 ——“二〇一〇的民生热度”之一
资水渔民胡海华在新化县琅塘镇苏新开发区安了新家,一家人高高兴兴看电视。 本报记者 赵持 摄
一批湘江渔民结束长期漂泊生活,搬进了湘阴县三塘镇渔民村。刘广 摄
本报记者 柳德新
窗外,冰天雪地;屋内,暖意融融。
1月4日晚,在新化县油溪乡油溪村的新家,胡绍辉一家三口围坐在电烤炉前烤火。
此前,胡绍辉一直是专业捕捞渔民。对他来说,刚刚过去的2010年,受益于省委、省政府四水流域专业捕捞渔民上岸定居和解困政策,心中始终充满着温暖。
胡绍辉出身于渔民世家。多年来,他一直以资江为家、以捕鱼为生,一家三口长期蜗居在窄小的渔船上,喝的就是资江水,全年捕捞收入不足1万元,勉强维持基本生活。“一条船、一家人、一辈子”,是他们过去艰辛生活的写照。
变化发生在2010年。在政府2万元安居工程补助和4000元宅基地补助支持下,胡绍辉花费5.88万元,在油溪乡油溪村购买了一套130平方米的新房。县里免除所有税费,并免费帮他办好了房产证和土地使用证,而且夫妻俩享受低保,全家三口按低保户标准参加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元旦前夕,胡绍辉喜迁新居。目前,他正在驾校学习驾驶,准备“转业”当驾驶员。
2010年,省委、省政府全面实施湘资沅澧四水流域专业捕捞渔民上岸定居和解困工作,共有2274户像胡绍辉这样的无房户专业捕捞渔民上岸定居,1697户危房户专业捕捞渔民完成危房改造加固。从湘江之滨、资水河畔,到沅水两岸、澧水源头,大批渔民感受到了党和政府的关怀,四水渔民心底暖融融的。
“水上漂流何等苦,闹市定居几多欢。”去年底,新化县渔民胡友兴、杜启新等人住上新房后,以新化县全体专业捕捞渔民的名义,给省委、省政府写来感谢信:“搭帮党和政府的好政策,让我们结束了水上漂泊的生活,终于有了一个安居乐业的地方,千言万语汇成两个字——感谢!”
从“一湖”拓展到“四水”
带着特殊感情、特别责任,坚决打好渔民解困攻坚战
2009年,省委、省政府顺利实施洞庭湖区专业捕捞渔民上岸定居和解困工作,湖区无房户专业捕捞渔民上岸定居完成安置任务2332户、7550人,危房改造3096户;914户、2103人无户口捕捞渔民办妥落户手续。“人是漂泊的船,家是温暖的岸”,受益渔民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省委、省政府决定,在巩固2009年洞庭湖区渔民解困工作成果基础上,2010年全面推进湘资沅澧四水流域专业捕捞渔民上岸定居和解困工作,并下发《关于认真做好湘资沅澧四水流域捕捞渔民解困工作的通知》,制订了一系列渔民解困的政策措施。
在深入调查摸底的基础上,2010年7月30日在长沙召开的湖南省专业捕捞渔民解困工作会议正式打响四水流域专业捕捞渔民解困攻坚战。会上,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周强强调,坚持不懈地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专业捕捞渔民解困工作,是各级党委、政府和各级干部义不容辞的重大责任。要在巩固洞庭湖区渔民解困工作成果的基础上,把推进四水流域渔民解困作为当前重要的民生工作,务求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以实际成效赢得人民群众的信赖和拥护。
这年11月中旬,正值四水流域专业捕捞渔民解困工作实施决战阶段,周强和省委副书记、省长徐守盛一道,亲自致信各市州委书记、市州长,信中写道:我省即将进入寒冬,广大捕捞渔民春节前能否上岸定居?能否完成危房改造?能否搬进安全、温暖的住房?他们的安危冷暖令我们十分牵挂和担心。为实现省委、省政府向广大渔民和全社会的郑重承诺,请各级党委、政府把渔民解困工作摆上当前重要而紧迫的议事日程,带着特殊的感情用心服务,带着特别的责任肩负起使命,以超常规的工作力度和高效率的执行能力,全力以赴,坚决打好渔民解困攻坚战。
让“水上人家”岸上安居乐业
帮助四水流域专业捕捞渔民
解困措施接连出台
“水上人家”——以渔船为家、以捕鱼为生的专业捕捞渔民,洞庭湖区和湘资沅澧四水流域一个历史形成的特殊困难群体。他们常年漂泊在水面,失去土地,没有住房,有的甚至没有户口,被称为“天吊户”。
尽快帮助四水流域专业捕捞渔民早日解困!一系列帮助渔民安居乐业、融入社会的政策措施接连出台——
实施专业捕捞渔民安居工程。按照“因地制宜、尊重群众意愿”原则,以分散安置为主,集中安置为辅,建房安置与帮助购房安置相结合,确保专业捕捞渔民中的无房户全部上岸定居。省、县市区财政补助上岸定居的无房户专业捕捞渔民每户2万元,宅基地由当地县市区政府统一规划、无偿提供,免收建房或购买二手房的各种费用;补助危房户专业捕捞渔民每户1万元支持危房改造;对特别困难的无房户、危房户,除财政补助外,当地政府还通过组织开展捐助和社会救助等方式帮助解决实际困难。
全面落实四水流域渔民的社会保障、合作医疗、养老保险、子女就学等政策。将符合条件的困难捕捞渔民及时纳入城乡低保救助对象,切实做到应保尽保;渔民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等由当地政府统一组织办理,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县市区符合参保条件的渔民按规定纳入新农保;对义务教育阶段的渔民子女,免除学杂费、免费提供教科书,并对其中寄宿的渔民子女发放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生活费补助。
支持渔民转产就业创业。有针对性地开展实用技术培训,提高渔民转产就业、创业的能力,开展上岸定居渔民就业援助活动。
完善渔民社会管理制度。免费办理无户口专业捕捞渔民的落户手续,将专业捕捞渔民纳入城镇居委会或村委会等基层组织,帮助他们融入社区、融入社会。
合力齐心彰显“执行力”
各部门、各市县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共促渔民早日解困
与洞庭湖区专业捕捞渔民相比,四水流域专业捕捞渔民分布散、范围广,收入低、家境贫,住房差、条件苦,技能缺、转业难,解困工作更具艰巨性,涉及的地方财政和各方面条件更差,时间更紧迫,工作难度更大,目标任务更重:不仅要着力抓好安居工程、社会保障、子女入学、转产就业、社会管理、资源保护等各项惠民惠渔政策的落实,还要建立起渔民可持续发展的长效解困机制。
由于历史原因,四水流域专业捕捞渔民生存状况恶劣。从省领导到各有关部门、市县负责人形成一种共识:切实搞好四水流域渔民解困工作,必须以更大的力度、更硬的措施来保障。
省委、省政府将四水流域专业捕捞渔民解困工作纳入为民办实事考核内容,并成立湖南省捕捞渔民解困工作领导小组,由省委常委、省委秘书长杨泰波任组长,省长助理、省财政厅厅长李友志任副组长,成员单位包括省财政厅、省农业厅(省畜牧水产局)、省民政厅、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等。
湖南省捕捞渔民解困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实行工作进展每周通报制度,采取督办、暗访、约谈、指导等多种形式,督促各地紧张有序开展捕捞渔民解困工作。作为捕捞渔民解困工作责任单位,省财政、畜牧水产部门从调查摸底、方案制订、规划设计、情况反馈、帮扶服务、政策落实到竣工验收、渔民入住等各项解困工作都做到环环相扣。统计、民政、房产、国土、建设、劳动、公安、教育、规划、卫生等各职能部门,相互配合,积极支持,合力推进渔民解困工作。各市州、相关县市区实行“党委、政府负总责”,落实工作责任,抽调专门力量,专抓渔民解困工作。新化、祁阳等县分别从县乡村抽调帮扶干部580人和258人,全面推行“一对一”帮扶制度,全程协调、服务渔民解困工作,做到任务没完成,人员不撤离;大祥、保靖、鹤城等县市区在廉租房安置上,创新工作机制,确保渔民及时上岸定居。
民生实事办出“湖南速度”
不到半年,全面完成四水流域
捕捞渔民解困工作
祁阳县潘市镇老司里渔业队渔民黄启宝,今年75岁。在岸上,老黄无田无土无房,常年生活在只有两三平方米的船上,既狭小又低矮,“坐着穿衣、躺着穿裤”。夏天,人在船上就像蒸笼蒸包子;冬天,船上像风箱,睡着像冰床。四水流域专业捕捞渔民解困工作实施后,老黄有了自己的幸福生活:县里给他安排了一套新的50平方米廉租房,两口子还参加了低保、医保,解决了后顾之忧。在拿到新房钥匙的那天,看到同为渔民的3个儿子也都得到同样的妥善安置,老黄老泪纵横地说:“感谢党和政府的好政策!”
全面实施四水流域专业捕捞渔民解困工作,目的就是让每一个渔民过上幸福生活。最近,受省委、省政府为民办实事考核办委托,经湖南省捕捞渔民解困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严格考核验收,四水流域捕捞渔民解困工作全面完成,上岸定居的渔民春节前基本能入住新房。四水流域共完成无房户专业捕捞渔民上岸定居2274户,其中购房安置1045户、新建房屋安置809户、廉租房安置420户;完成危房户专业捕捞渔民危房改造加固1697户,完成指标均为100%。
专业捕捞渔民普遍享受到了各项社会保障和惠民惠渔政策。截至2010年底,四水流域自愿参与城乡医疗保险的捕捞渔民14715名;已有6571名符合低保条件的捕捞渔民纳入低保范围,每月可获低保金100-530元;帮扶安排2619名适龄渔民子女就学,其中享受“两免一补”的渔民子女1157名;渔民免费办理各种建房、购房手续和无偿使用宅基地;举办驾驶、建筑、缝纫、厨师、电脑、电(焊)工等各类培训班100多期(次),培训捕捞渔民3589名,其中3401名渔民成功实现转产就业;对所有上岸定居的渔民,按属地原则办理落户手续,并为930名无户口渔民落实了户口。
捕捞渔民结束了居无定所的漂泊生活,在低保、社保、医保、医疗救助和禁渔期渔民临时生活救助等方面也有了保障,同样能享受社会公共服务,开始过上了幸福生活。祁阳县上岸渔民谭龙虎搬进岸上新家后,立即书写对联一首:“大爱无边涌潇湘,渔民解困千家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