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才”也是“理财”——专访国学大师虞逸夫
现已耄耋之年的虞逸夫是我省著名的国学大师,江苏武进人。湖南省文史研究馆官员,受聘为湖南省书法家协会、诗词协会顾问。三十年代即以诗文书法著闻于时,为大学者、诗人、书法家针振锽、马一浮所称赏,著有《鹿野堂诗稿》。近年有书学论文多篇刊于香港《书谱》,台湾刊物亦曾连载《虞逸夫诗选》。近年来,大师鲜于社会活动,在今年2月12日财政厅举办的财政文化新春笔会上,本刊记者有幸访谈大师,眼前这位过九奔百的耄耋老人,虽行动不便,但仍不免惊叹于他仍如年轻人一般思路敏捷、记忆惊人、谈吐不凡,大师博采众长、引经据典,从传统文化的视角畅谈财政。
《新理财》(湖南财政):虞老,您好,您作为一代国学大师,深谙传统文化精髓,您认为财政文化应从哪些方面继承发扬我国的传统文化?
虞逸夫:国学与财政看起来风马牛不相及,实则有千丝万缕的联系,财政文化是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故居在长沙的西汉著名政治家贾谊曾经是儒家学派传人吴曾的弟子,他主张“积贮”,提出由国家垄断币材,即由中央控制铜资源,就能调节市场铜币与商品的比价,进而直接干预经济领域;再如北宋的政治家、文学家、诗人王安石则明确指出:“政事所以理财,理财乃所谓义也”(《王临川集?答曾公立书》),主张理财要同整个社会生产相结合,“因天下之力以生天下之财,取天下之财以供天下之费” (《王临川集?上仁宗皇帝言事书》);出生在我省永州的周敦颐是我国理学鼻祖,他在其千古名篇《爱莲说》中以莲喻“廉”,以莲的“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高度概括为官之德与为人之德, 这也是财政廉洁文化要发扬光大的。
随着中国经济飞速发展,人民物质生活条件有了极大改善和提高,文化需求日益加大,国学也得到政府的高度重视,对于传统国学的传播尤为重视,在大学设立国学院,利用媒体广泛宣传和普及国学常识,与海外高校联合创办孔子学院,今年年初还在天安门广场竖立了孔子像。在省财政厅前坪,我们看到商鞅、王安石、张居正、桑弘羊、管仲等古代著名理财家的铜像,栩栩如生,引人注目,这样将财政文化的建设与中国传统文化相契合,人民群众喜闻乐见,易于接受。我如今97岁了,国家对我照顾有加,也体现了国家对国学的重视。
《新理财》(湖南财政):您对我们今后财政工作有何建议?
虞逸夫:常言道“人才如云,百业俱兴。财源如雨,国富民裕。”人才的重视和合理使用是各行业,包括财政经济发展的关键和重要因素。管理人才,发现人才,爱惜人才,方能开拓财源,充实国力。
稳定人才:仓廪衣食与礼节荣辱
建立与保持一支稳定的财政人才队伍是财政事业发展的基石。物质文化与精神文明的发展总是相对存在,其良性关系应该是相辅相成,共同发展。管仲曰: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管仲又曰: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乃灭亡。因此既要解决财政人才工作、生活中的实际困难,又要用文化来熏陶他们,让他们安心工作、舒心生活,才能激发他们的创造力和聪明才智,源源不断地衍生出财富,之所谓“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精神上的维系和道德上的约束都是稳定人才队伍不可缺少的动力。从历史经验来看,大凡遇到经济繁荣的太平盛世,知识体系的建立和传播会得到促进,进而使人们思想开放,努力发展经济。举例来说,宋朝是我国封建社会经济发展的巅峰时期,统治思想体系日臻完备,人民一心向学。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统治阶层提倡和重视读书治学,宋真宗赵恒写下《劝学文》(《励学篇》)鼓励天下仕子潜勤学业,慰言书中自有“黄金屋”“颜如玉”“千钟黍”。在这种影响之下,民间读书蔚然成风,大大推动了传统学术思想的研究。在此期间,儒家学说得到长足发展,形成宋朝理学,其创始人为北宋的周敦颐、邵雍及张载。后有程颢和程颐(二程)等人继续发展,最终由南宋朱熹集其大成,这种理学也常被称为“程朱理学”。宋学历来被奉为盛世治国的经典理论,对于后世皆有垂范效法之功用。其实行的财政三司制的分配和管理体系,也应该具有一定的当下学术研究价值。
甄选人才:知人尚任与管鲍之交
诸葛亮在五丈原弥留之际,为保蜀军安然撤回川地,将重任托于行军长史杨仪;后者不负众望,前遣马岱诛杀反叛的魏延,后拒虎视眈眈的曹魏军队,全身以退,居功甚伟。然而孔明选定的继承人却是蒋琬。这是因为诸葛氏认为蒋杨能力相当,但杨仪心胸狭窄,不容能人,难当丞相大任。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选拔任用人才,领导者必须慧眼看才干,俗眼看性格,两者相结合,方能有效擢拔才俊。而“管鲍之交”则说明贤明正直的领导应具有犀利明锐,独到创新的眼光。得到鲍叔牙极力举荐而拜相的管仲曾经感叹“吾始困时,尝与鲍叔贾,分财利多自与,鲍叔不以我为贪,知我贫也。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鲍叔不以我为愚,知时有利不利也。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鲍叔不以我为不肖,知我不遭时也。吾尝三战三走,鲍叔不以我为怯,知我有老母也。”管鲍二人少时发小,成年却各为其主。鲍叔牙不计前嫌,将世俗恩怨搁置一旁,足见其独具慧眼。其后,管仲主张“国多财则远者来,地辟举则民留处。”主持一系列政治和经济改革,重视和其它国家通商和发展手工业,对国家军队实行严格的训练和管理, 最终助齐桓公 “九合诸候,一匡天下”,成就霸业。虽然蒋琬、管仲都为贤才,但可惜蒋琬辅佐的是“乐不思蜀”的刘阿斗,管仲却受与自己有“一箭之仇”的齐桓公赏识,尊为“仲父”。这深刻说明人才能力的施展必须依靠睿智领导的有效开发和运用。从另一方面,这也就是人们所说的“良禽择木而息,贤臣择主而侍”深层寓意所在。
使用人才:伯乐相马与田忌赛马
这两个都是反映如何有效安排和利用人才的形象生动故事。对于人才,伯乐们应该对于自己的客观要求和需要的人才类型了然于胸,在整体上能够把握主题和理清思路,忽视或容忍旁枝末节的小缺点,就能有的放矢,事半功倍地发现人才。春秋时期,伯乐(本名叫孙阳)于归途中偶遇拉盐车枣红马,骨瘦如柴,四蹄无力。待孙阳近看,马引颈长嘶,声音洪亮,直上云霄。随即高价买下,经过精心调养和训练,终获千里良驹。而晚年其子欲继承衣钵,熟读《相马经》,按图索骥,却抱回一只大蛤蟆。这也说明任何事情都不能墨守成规,也不能被表象所迷惑,这在现实中是有借鉴意义的,因为有些领导在选拔人才时容易受到人为因素的影响,比如学历文凭,形象气质,考试成绩或者名气地位。在这些条件的作祟下,良材们只能哀叹“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悲守穷庐,将复何及!”领导层应尽量公平公正地选拔人才,合情合理地为其配置工作岗位,使其较好地发挥自己的才能。战国时代,齐威王与大臣田忌赛马,起初田忌三场皆败,后听从军事家孙膑的建议,结果一负二胜而赢得比赛。如果说伯乐相马是为选拔任用人才,那么田忌赛马讲述的就是怎样利用团队合作取得胜利的事例,用现代话就叫做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使用。在实际工作中,领导者应该让部属有机会充分表现,对于他们的特点都有比较明确的认识,进而对于自己团队的优势和特点能掌握得较好,利于安排工作时布局谋篇。面对较难的工作或者较强的对手时,都会存在转败为胜,变劣为优的机会,关键是领导者要善于虚心听取意见,懂得取舍,不好大喜功。领导者知己知彼,创新不逾规,杜绝随心所欲,没有原则的变化,就能淋漓尽致地发挥自己团队的优势。同时,谨防一味派遣得心应手的下属去应付所有问题,这样做显然缺乏科学性,势必造成其疲于奔命,效率低下;另一方面,“木秀于林,风必摧之”,易招致他人嫉妒,处处掣肘,工作难于开展。
在市场经济的推动下,人才之间的竞争愈发激烈,管理和应用好人才势必创造更多的财富。建立灵活的人才选拔和任用机制,将是财政经济发展的不竭之源。“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只有巩固和发展好人才队伍,才能使湖南财政不断迎来经济大丰收。
《新理财》(湖南财政):谢谢虞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