泥土里的芬芳—财政干部回乡见闻|在泥土中发现金子,到田野里迎接风口
一、所见
“有钱没钱,回家过年”。临近年关,与城里相比,平静的村落逐渐热闹起来,种地农民、村镇干部、企业老板、务工人员……乡亲们利用过年的时间聚在一起,“看收入、比生活、谋发展”,不仅仅是“多收了三五斗”。
一是收入高了有盼头。涟源市桥头河镇蔬菜基地负责人王大哥蹲在田头掰指头:整体感觉是 “培训多了、工价贵了、工资涨了”,贫困户的外出务工收入普遍提高,50%的收入增加来自工资性收入;“企业来了、流转快了、种地值了”,贫困户经营性收入紧跟其后,成为收入贡献率第二大因素,“在家门口就能找到事做”,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功不可没,特别是不少农民尝试触网,“肩扛锄头、手点鼠标,泥里淘金、网上冲浪,生鲜配送、订单预售,以销定产、产销对接”的电商模式开始冒头,有望跳出“增产不增收”的怪圈。
二是生活好了有甜头。新化县圳上镇早溪村、大熊山林场熊山工区贫困户的生活面貌普遍有了改善,“烂泥路”变成“水泥路”,“土砖房”变成“新楼房”,自来水、沼气、路灯走入平常生活,城里人有的社区健身器材、卫生室也出现在村里,青山绿水上筑起了美丽家园。
三是心气顺了有奔头。贫困户的聊天话语中出现频率最高的是“党的政策好”、“习近平总书记的扶贫扶到心窝里”、“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安化县仙溪镇九龙社区(原光明村)吴大姐的儿子考上大学,担心没钱读不了,驻村干部积极了解政策、帮助协调,凭贫困证明减免了学费,吴大姐“心里一块大石头卸下去,干活浑身都是劲”。从这个角度来说,扶贫就是中南海给党员干部和贫困群众系上的一条红丝带,在密切党群干群关系方面发挥了无与伦比的作用。
二、所惑
贫困县干部群众脱贫热情高涨,真金白银投入很大,但一些制约脱贫的深层次问题也浮出水面:
一是扶贫的精准度问题。“贫有百样,困有千种”、“东家想种菜,西家要养羊”、“萝卜白菜,众口难调”,贫困多维化、需求碎片化、调整动态化是常态。同时受农村资产信息隐蔽化、家庭统计体系不健全、指标限制等影响,再加上人为“争贫困”、“装贫困”、“造贫困”,精准识别难上加难。既要针对实际情况“量体裁衣”,又要和群众意愿“无缝对接”,精准的度在哪里、扶持的点在哪里、供需匹配的量在哪里?如果掌握不好,无疑助长了攀比,浪费了资源,徒增了负担。
二是扶贫的动力源问题。基层干部“剃头担子一头热、建完大棚包销路”,贫困农户“靠着墙根晒太阳,躺在路边睡大觉”,“扶而不起、帮而不富、助而不强”的现象存在,甚至还有少数“吃了鸡苗还了债”、用扶贫款“喝点小酒打点小牌”的短视行为。扶贫离不开党委政府的主导力量,但不能唱“独角戏”,更重要的是激发贫困主体的内生动力,甚至不妨后退一步、让渡空间,多做“铺路架桥、修渠引水、搭台助力、兜底护航”的事,少揽“喂饭喂到口、你急他不急”的活,帮助农民在处理成本、报酬和风险中做出合理选择,从而脱贫致富,避免扶贫变成“逆向激励”。
三是扶贫的持续性问题。扶贫具有长期性、艰巨性,并非毕其功于一役。贷款搬迁,“搬出来”能不能“稳得住”,生活习不习惯,借的钱能不能还?种果子建基地,能不能卖出去,收入会不会增加?特惠政策长远效果怎么样,“断奶”之日会不会成为返贫之时?这些不得不打个问号。“萝卜快了不洗泥”,光靠财政短期内吃小灶、“单打一”,不经历思想蜕变、群众认同、市场洗礼、时间检验,扶贫难以扎得下根、结得了果。
三、所思
此次基层调研走访最大的感受是:农村特别是贫困地区,在市场化和城市化的双重压力下,社会资源急剧分化,原本“铁桶一块”的乡村经济“松了铁箍散了框”,农民的状态和需求更趋原子化,而扶贫工作首当其冲面临着联结、重组、融合、优化的挑战。有没有一种扶贫模式,在宏观上能贯通全产业链、放大增值收益、带来整体质变,在微观上能链接到人、激励到人、共享到人,将贫困户从“被扶者”转变为“合伙人”?这需要我们将目光投向农村电商等新产业新业态,拓展产业链、优化供应链、提升价值链,在广阔田野迎接新风口、展示新作为。
那么问题来了,将农业供给侧改革、农村电商等新产业新业态发展植入精准扶贫,怎么看,又怎么干?我认为,电商扶贫作为精准扶贫十大工程之一,将为解决地缘性贫困问题带来全域性、颠覆性的解构和重塑,同时在解决扶贫的精准度、动力源和持续性问题方面,亦有非常之功。
其一,完善现有模式。目前有的地方主要依靠行政力量推进扶贫,需求识别“跑断腿”、供需匹配“操碎心”、结果评估“磨破嘴”,效果却不太明显,应积极引入市场力量、完善当前模式,从而有效矫正资源分配错位、满足贫困个体需求。
其二,推进共享发展。尝试建立交互式、共享性、网络化的“电商扶贫”机制,发掘贫困地区资源优势,识别贫困人口意愿偏好,并将两者“最优化”结合,鼓励贫困群众“干中学”,充分激发“局部、碎片、个体”的活力和价值。
其三,厘清事权边界。在“电商扶贫”中建立公共产品混合供给模式,区分哪些是造“橹”,激发贫困户主观能动性,助其投身市场大潮,学会“自己游”;哪些是编“网”,提高公共服务能力,对真正“游不动”的进行兜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