泥土里的芬芳—财政干部回乡见闻|农民所想、农村所需、农业所盼

湖南省财政厅网站 时间: 2017年02月15日 00:00 【字体:
  我生在农村、长在农村,是地地道道的农家子弟。从2005年入城读大学算起,离开家乡已有12个年头,每年春节都回去,但都是匆匆忙忙,走亲访友,拜会邻里,俨然成了一个“过客”。然而,无论我走到哪里,根永远在故乡、魂永远在故里、情永远在故交。当前我们正处于一个时代大发展、大变革、大转型的关键时期,农业、农村、农民也在发生着急剧而深刻的变化。现在的农民在想什么,现在的农村要什么,现在的农业缺什么?带着这三个问题,我开始了自己的春节走访调研。访谈的对象既有普通村民,也有种粮大户,还有乡镇及村干部,重点对以下几个问题进行了交流和探讨,并采取实录的形式原汁原味地呈现给大家:
  一、关于医保和养老保险

  (访谈对象——胡康生,双峰县走马街镇和民村横路组农民、村组长):现在农民关注的焦点发生了变化,已经从衣食住行问题转化为生老病死问题,医保和养老保险显得尤为重要。十年前新农合每年每人只要交10块钱,后来逐年增加,听说今年还可能达到200元。这是一笔不小的开支,如果政府没有补助,我们都不愿意搞了。另外,原来感冒发烧一两百就可以治好,现在到乡镇卫生所至少要一两千,有的费用还不能报。有的村民讲,现在的医保是“保医不保人”,上面是有好政策,但到下面就变了味。还有,城里人可以买社保,老了每月有退休工资作保障,而农村养老保险金每月只有80来块钱,“只够买米、不能买菜”,希望政府能够把政策放开,做到城乡平等。 

  我的感想:农民吃好穿暖后,有了新的追求、新的期盼,想得更“远”了。新农保从无到有,在农村养老保险上迈出了历史性的一步,但目前仍处于低水平保障阶段,应根据财力可能,稳步提高保障标准,真正让农民实现“老有所养”;新农合在缓解农民“看病贵、看病难”问题上发挥了积极作用,但政策效果有递减的趋势,要进一步完善制度设计,强化费用监管,确保新农合真正惠及百姓就医。同时,对于村民参合自筹费用标准,不宜增长过快、调整过频,以减轻农民负担、稳定政策预期。 

  二、关于孩子的教育问题 

  (访谈对象——胡清翰,双峰县走马街镇和民村金塘组农民):现在农村的孩子读书越来越难,有两个现象需要关注:一是私立学校越办越好,但是收费太高,家里一个主劳力的收入还负担不起一个学生一年的花销,办学校的老板一个个挣得盆满钵盈;公立学校收费低甚至不收费,但教学质量差,没人去读;二是现在农村学生高考升学率越来越低,我们镇的双峰四中,80年代能培养出清华北大生,90年代能培养重本生,现在是一年能考几个二本就不错了。 

  我的感想:知识改变命运,教育成就未来。随着我国教育投入的大幅增长,农村贫困孩子基本都读得起书了,但优质教育资源在城乡不均衡分配的现象依然非常严重。教育资源分配不公是最大的不公。因此,在继续加大财政教育支出的同时,要特别重视优化教育支出结构,着力将优质的教育资源向农村、边远山区、贫困地区倾斜,决不能让农村孩子一开始就输在了起跑线上。同时,要坚持鼓励支持和规范管理并举,引导农村民办教育健康发展。 

  三、关于环境治理 

  (访谈对象——唐少兵,双峰县井字镇增峰村书记)随着农民生活水平的提升,生活垃圾特别是塑料、玻璃等难化解垃圾泛滥,污染严重。针对这个问题,县乡村都想了不少办法,比如建垃圾回收点、搞村级环境大整治等,但都不理想。我个人觉得最主要的问题还是政府投入少且分散,后续财力不足,导致很多项目都成了半拉子工程。农村环境治理这个责任应该压实到乡镇一级,并且像城里环卫管理一样,每个村安排专人专车镉一段时间进行集中运输、集中处理。另外,村民卫生习惯也需要教育培养。 

  我的感想:蓝天、碧水、青山,不仅让环境更美,也让乡愁更浓。然而,当前许多美丽的乡村却被现代化的生产生活方式碾得支离破碎,蓝天不在、碧水难寻、青山消逝,游子回家不识家,徒增了很多忧愁。农村面源污染洪水般泛滥,需要取得共识,合力共治,要将资金下放、责任下压,着力提升乡村两级环境治理能力,久久为功,常抓不懈,努力守护好农村这一方净土。 

  四、关于农业产业的扶持方向和重点 

  (访谈对象——熊德智,双峰县种粮大户):从某种意义上讲,农业还是靠天吃饭,仍属于高风险行业。去年水灾,我就有两百多亩田被淹,损失惨重,农业保险也只能保其中一部分。即使是风调雨顺的年份,我们种双季稻最多也就挣个600—800元每亩,一季稻挣500—600元每亩,基本上是保本微利。农业要发展,我认为有三个方面需要政府支持:一是加大对农田水利、机耕道等基础设施的投入力度;二是加大农业保险、金融扶持力度;三是加大对种粮大户的扶持力度。 

  我的感想: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命脉,但同时也是弱质产业、微利行业,财政帮扶责无旁贷、义不容辞。要着力打造软硬“双保险”,为农业持续健康发展保驾护航。硬件方面,要进一步改善农田水利、机耕道、农业用电等基础设施条件,降低农业生产成本,提升农业现代化水平;软件方面,要进一步加大对农业保险、农技推广、农产品网络销售、农村中小企业信贷融资等领域的扶持力度,改善农业生产经营环境,提升农业抗风险能力和市场竞争力。 

  五、关于村级组织运转保障 

  (访谈对象——唐少兵,双峰县井字镇增峰村书记):现在村支两委特别是扶贫村的工作量特别大,压力也很大。特别是近一两年,精准扶贫的会特别多,我会骑摩托车还好,隔壁村的支书不会骑摩托,隔几天一个会,走路都不得了。还举个例子,去年我们村填表写材料,用掉的一次性笔就达300支,可见工作量有多大(目前,村级办公用电脑的还不多)。然而,目前我一个支部书记的年工资1万出头,其他支委成员还要打8折,一年大概八九千,但我们做的基本也是全职的工作量。 

  我的感想:基础不牢,地动山摇。村支两委是最基层的一级组织,也是离老百姓最近、打交道最多的一级组织。实践证明,国家政策能否落地、党和政府在老百姓心中的形象如何,与村干部的素质高低直接相关。“千百斤的磨子几个人身上压”,村干部工作千头万绪,既要出汗吃苦,有时还要受委屈,在财力可能的情况下,要千方百计提高这一个群体的待遇,稳住他们的心神,提高他们的工作积极性,充分发挥他们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引领带头作用。 

  六、关于涉农基础设施项目招投标管理 

  (访谈对象——禹广军,双峰县井字镇副镇长)目前,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在项目招投标管理上存在不少问题:一是招投标程序繁琐,经常错过农时;二是费用太高,一般占了项目资金的20%,比如易地扶贫搬迁项目就至少有25%的资金用在各种资格认证和招投标上,最后基本只有一半的项目资金真正用在项目上。 

  我的感想:在涉农基础项目建设方面,除了招投标费用较高外,相关设计费也不少,特别是一些招投标公司和设计公司与部门利益挂钩,形成了侵蚀国家财力的利益链条。因此,要进一步规范涉农基础设施项目招投标管理,斩断背后的利益链条,同时加大信息公开力度,充分发挥监管部门以及农民的监督合力。此外,对于一些中小型农田水利项目,可交由村里自主实施、自我监督,相关部门重点负责项目验收、资金监管和问效追责即可。 

  后记

  国家要强,农业必须强;国家要富,农民必须富;国家要美,农村必须美。因此,我们要在认识的高度、重视的程度、投入的力度一如既往地保持好姿态,同时以问题为导向,以改革为动力,调整优化财政强农惠农富农政策,确保农村基础稳固、农村和谐稳定、农民安居乐业。

(作者 王君)


泥土里的芬芳—财政干部回乡见闻|农民所想、农村所需、农业所盼

80745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