泥土里的芬芳—财政干部回乡见闻|让乡干部在扶贫中有劲头、甜头和奔头
这些情愫,是温暖的,也是忧伤的,在春节的“年味”中愈发浓烈。车子缓缓地行驶在回乡的路上,故乡的风迎面吹来,夹杂着熟悉的泥土芬芳,温暖着我的心田。过去这条崎岖不平、尘土飞扬的泥巴路,承载着乡亲们太多太多为追求美好生活而付出的艰辛努力。朝霞满天时、烈日当头中、落日余晖里、大雪纷飞时、绵绵细雨中……
乡亲们都在这条路上奔波,在路两旁农田里劳作,却也只能艰难度日、只够温饱。如今,党的精准扶贫和“三农”政策给故乡带来了可喜的新变化:房子建起来了。一栋栋农村“别墅”拔地而起,原来的贫困户也可以住上一排排的小“洋房”,安居乐业有奔头。道路通畅了。村村早已通上了水泥路,大多数村组道路也实现了硬化,随时可见小汽车在村道上驰骋。腰包鼓起来了。农业补贴打到“一卡通”,补贴金额一年比一年高。精准扶贫的贫困户拿到了危房改造补贴,还拿上了免息的扶贫贷款,搞起创业,成立了合作社。村容更美了。村庄里装上了垃圾桶,配上了保洁员,垃圾遍地、泥土飞扬的景象已不再,儿时的青山绿水又重现了,家家户户换新颜,处处是一派美丽动人的田园风光。
这一切可喜的变化,得益于党和国家的好政策,也离不开千千万万基层一线乡村干部的辛勤付出。乡村干部尤其是乡镇干部承载着艰巨繁杂的使命,从挨家挨户宣传扶贫政策,到下村入户收集群众诉求;从“剥丝抽茧”精准识贫,到一心一意谋划脱贫,广大乡镇干部在脱贫攻坚的伟大征程中发挥了主体性作用。
人们常说,“上面千条线,下面一针穿”。乡镇干部处于推动发展、服务群众、维护稳定、脱贫攻坚的前沿,在繁重的任务面前,乡镇干部普遍感到十分辛苦,往往一年四季无淡季,起早摸黑忙到头,风里来,雨里去,“5+2”、“白加黑”工作是常事,难得有几天清闲日子。而对应的微薄的工资收入、尴尬的身份地位、接近停摆的乡镇财政、稳定堪忧的乡镇干部队伍,这一幕幕真实图景所折射出来的对比和反差,如一块石头压在心头,让我心里有说不出的不畅,觉得有责任把我所看到的、所想到的写出来,让更多的人来关注他们。
一、我所看到的
(一)乡镇工作:“事多、面广、责大”,乡干部压力山大,身体感觉被“掏空”
以前常听人说,“乡镇治理很难,财政很穷,干部很苦”。道听途说的多,亲自了解的少。这次回乡调研,与乡长、所长、站长们面对面对话,倾听他们的心声,让我有了更直观、更真实的感受。他们都是处在最基层的干部,肩负着维护一方稳定、发展一方经济的重任,工作头绪多、困难多、强度大、压力大。用柏林镇副镇长李华的话说,守煤窑、打林火、劝架接访、计划生育、抗旱救灾、招商引资,凡是能想到的,样样都得管、事事都得做,好像没有工作范围和职责的概念。七甲乡党委书记郭小军对此总结道:“乡干部是芝麻大的官儿、巴掌大的权力、无限大的责任,乡镇工作主要特点就是事多、面广、责大。”
事多,是指乡镇工作千头万绪,纷繁复杂,上级部门的行政命令、工作任务、考核指标最终都要层层下压落到乡镇头上;面广,是指乡镇工作涉及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卫生、司法、招商、交通、税收等多项任务,都要保质保量按时完成;责大,是指诸如计生、维稳、安全、信访等工作都实行“一票否决制”。
这两年,国家实施精准扶贫,给广大贫苦户带来了切切实实的实惠。乡镇作为精准扶贫政策实施主体,为此投入大量的人力和物力,乡镇干部作出了重要的贡献。但乡干部的工作担子也因此增添了不少,扶贫干部基本上处于满负荷工作的状态,工作压力、精神压力都特别大,责任也很重,确实很苦很累。李华如是说:“扶贫政策确实好,人民群众受益多,但所有工作加在一起,有时候累得喘不过气,身体感觉被掏空”。
(二)乡镇财政:入不敷出是常事,运转保障靠“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乡干部工作积极性难调动
老家永兴素有“中国银都” 之称,虽不是贫困县,但也是革命老区,东部山区为罗霄山余脉,全县经济发展不平衡,名为经济大县,实为财政穷县,县乡财政保障能力较低。近年来,随着社会抚养费、煤炭、卖地收费的锐减,各乡镇普遍入不敷出,运转难以得到保障。
黄泥镇靠近县城,是人口及经济总量大镇,镇财政所长李世平反映,2016年该镇预算收入69万元,扣除上缴的残疾人保障金、预算稳定调节基金、公路保证金,只剩下30万元。但全镇除由县财政统发的编制内人员工资外,办公、接待、绩效奖、差旅费等支出高达220多万元(招待费30万,办公费40万,差旅费、油费、接访费等杂费50万,聘用人员工资50万,工作人员绩效50万)。收支相抵,当年财政支出缺口高达190万元。这部分缺口原来可通过征收社会抚养费、卖地、煤炭收入分成等勉强弥补,如今在社会抚养费收入急剧下降(14年100万下降到16年10万元)、煤炭关闭整顿(煤炭返还收入下降了30万元)等因素的影响下,乡镇艰苦度日、举步维艰。
无奈之下,乡镇领导只得去“讨生活”,跑步进县、跑步进省,打报告、争项目,“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上面项目下来后,还得想点办法、打点主意,从项目经费里列个明目补补预算的大“窟窿”。这个还是大乡镇,县里东部山区穷乡镇的日子处境更是不好过。
调研中,我发现自从去年省里整治“雁过拔毛”后,乡里跑步争项目的积极性下降了不少,原因不言自明。在乡镇运转都不到保障的情况下,发展乡镇经济也就更加显得有心无力。与此同时,乡镇承担了精准扶贫的绝大部分工作任务,干部工作任务和压力增加不少。李海星对我说了一句令我很是诧异的话,“富了贫困户,穷了乡干部”。虽然乍一听觉得有些夸张,但仔细了解方知其中原委。目前乡镇层面没有安排扶贫工作经费,大量乡镇干部为此需要倒贴家用、从原本微薄的工作收入里面挤出一部分来用于走村下乡、加油充气,生活更是拮据、捉襟见肘,不少干部对此意见较大。在李世平的眼中,乡镇财政运转难以保障,扶贫工作经费也没有着落,有时候连正常的工资待遇都不能及时发放,乡干部的工作积极性如何来调动?
(三)干部队伍:缺身份、少待遇,乡镇财政干部没有“归宿感”,感觉脚下没“奔头”
我面谈的乡干部中,有我老家的亲戚,也有初高中同学。与他们的谈话,聊的深入些,我仔细询问了他们的待遇和职业发展状况,待遇低没有出乎我的意料之外,但乡镇财政干部至今没有身份却着实让我吃了一惊。微薄的工资收入,生活难以过得有尊严。
李世平是我认识多年的老朋友,也是同乡,他96年中专毕业包分配到乡镇参加工作,一直从事财政工作,担任所长12年。我跟他仔细询问了他的工资收入。国家政策好,他的工资近年来提高了不少,但绝对数仍然是捉襟见肘。一年到头所有的工资福利仅有两部分,一部分是由县财政统发的工资收入3.2万元、月工资2700(遇到县里缺钱,这点工资可能还得拖欠几个月才能发),另一部分是乡镇自筹的年终绩效奖励,多的是有七八千,少的是一分钱也拿不到。他住在县城,县城物价算起来不比长沙低。这么点收入,养家糊口,甚至都成了问题。
乡镇留不住年轻人,干部队伍老化严重。我走访的几个乡镇,乡干部绝大部分在40岁以上。自2002年以来,只有极少数大学生村官考到公务员后分配到乡镇,之后又有不少人陆续通过考试、调动离开乡镇到县城或城市工作,年轻人都不愿意待在乡镇。乡镇财政干部无身份,难以安心开展工作。
李所长在聊天中,倾诉了一个心结。从他口中了解到(后来我又咨询了县财政和组织部的同学,对其进行了确认),包括他在内全县56位乡镇财政所干部绝大部分为90年代中专毕业包分配到乡镇,2004年没有能够进行公务员登记,成为了“违规人员”,没有身份、也没有行政级别,地位非常尴尬。目前,由于没有公务员身份,不仅不能正常提拔,也不能正常享受职务职级并行待遇和车改后的车补。这些干部从事财政工作普遍在20年以上,为乡镇财政事业发展作出了大量的贡献,但到了快要退休的年纪,却没个身份,不由让人感到心寒。
据了解,这种情况不仅在永兴县有,全省许多地方都有类似情况。有些地方还因此发生过集体上访事件,他们也找过相关部门多次反映该问题,但事情还挂在那里,组织、人事部门对如何解决,心里也没有个底。用李所长的话说:工资待遇低,工作压力又大,还没有个身份,心里真不是个滋味,真的感觉没“奔头”。
二、我所想到的
俗话说:基础不牢,地动山摇。乡镇是我国最基层的政权组织,是党执政的基础层级。乡镇干部是党在农村基层的执政骨干、联系群众的桥梁和纽带,乡村的发展,脱贫攻坚之重任都寄托在乡镇干部身上,唯有乡镇干部有身份、有保障,安心工作,踏实干事,全面完成脱贫、实现全面小康才有坚实的组织保障。结合走访面谈了解的情况和个人思考,我认为要摆脱当前乡镇财政运转和干部发展的困境,确保乡干部在扶贫路上不掉队,关键要让乡干部在扶贫中工作有劲头、生活有“甜头”、未来有“奔头”。
(一)让乡镇干部工作有“劲头”。乡镇干活有“清单” ,事权责任要分清。乡镇工作大包大揽,让乡干部压力山大,根源在于事权划分不清,承担了过多的事情和责任。比如,打林火、抢险救灾、维稳接访等,不应该由乡镇承担,因为不管是专业能力,还是财力都无法负担。对照政府的权力清单,应该给乡镇出一个“事权清单”和“责任清单”,明确哪些活是乡镇要干的,哪些活不需要干。建立激励约束机制,奖优罚劣。做实乡镇财政预算,给乡干部以“定心丸”。 乡镇干活有了清单,但没钱也万万不行。
2015年,《湖南省乡镇财政管理条例》出台后,许多地方并没有严格落实后条例的要求,完善县乡财政管理体制,县对乡的预算管理没有成文的办法,每年还是停留在以发通知代替预算体制,随意性大、资金截留在县里是常事。据了解,目前仅有会同县等个别县市出台了乡镇财政管理办法。县乡财政体制不理顺,乡镇预算就难以做实做足,就会成为事实上的假预算、空预算,因而其正常运转开支难以保证。全省实行“乡财县管”,但并非意味着乡镇财政可有可无。只要乡镇还是一级政府,承担对应的政府管理职能,应该有预算和稳定的收入来源,维持其正常的运转和“干活”开支,给乡干部以“定心丸”。
(二)让乡镇干部生活有“甜头”。要拿出切实举措保障乡镇“有钱花”,干部有待遇,提高乡干部工作积极性。以前常有人说,“中央、省年底突击花钱,县乡年关穷的骂娘”。近年来,中央、省年底突击花钱现象有所缓解,但上面不缺钱、乡镇没钱花的现象并没有实质性改观。化解这个问题,需要上级财政拿出切实的举措,加大对乡镇的支持力度,大力提高乡级财政保障水平和干部待遇。一是主动调转移支付,少让乡镇来“跑步钱进”。再砍掉一些不必要的专项,减少锦上添花的补贴,压缩公用经费,超收收入、待分配资金更多用于支持乡镇运转。二是提高乡镇工作经费补助和干部待遇。考虑到乡镇工作的特殊性以及扶贫工作的要求,要大幅提高乡镇工作经费补助标准,在扶贫资金中适当安排专项经费,用于保障正常工作需要,让乡干部不因扶贫而“致贫”;建立乡镇干部工资待遇定期增长机制,增长水平要适当高于当地平均工资水平和省市县机关增幅,让更多的干部愿意留在乡镇。
(三)让乡镇干部未来有“奔头”。切实解决乡镇财政干部身份,稳定乡镇财政干部队伍。积极稳妥解决乡镇财政干部等同类人员的身份问题,比照从大学生“村官”等服务基层项目人员中考试录用公务员的有关做法,3年内每年定期举行1-2次单独面向此类干部的公务员招考,分批次将其纳入公务员队伍;或通过解决事业编制身份予以妥善安排。使其拥有基本和起码的尊严和归宿感,能够安心工作、踏实干事,避免因身份问题悬而不决引发新的群体性事件、影响社会稳定。尽快落实县乡干部职务与职级并行制度,让广大基层干部有“奔头”。那些工作了几十年都没有级别的所长、站长们,对职级待遇的诉求最为强烈,也很合理,要在明确他们身份的同时,尽快落实职务与职级并行政策,确保他们公平享受应有的待遇,切实维护他们的职业荣誉感和成就感。
后记
让公共财政的阳光温暖基层群众、惠及广大人民,是我们财政人的孜孜追求。长期以来,广大乡镇干部扎根基层、艰苦奋斗、默默奉献、为民造福,作出了重要贡献。我们要认真贯彻落实中央重视基层、关心基层、支持基层的要求,更加关心关爱乡镇干部,想方设法为他们减压力、卸负担、强保障、提待遇,给他们扎根基层、服务基层、奉献基层营造更好的环境。(经要求,文中面谈对象均采用化名)
(作者 郭建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