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财政厅关于印发《2016年度湖南省市县财政管理绩效综合评价方案》的通知

  • 索引号:430S00/2017-02939
  • 文号:
  • 统一登记号:
  • 公开方式:政府网站
  • 公开范围:全部公开
  • 信息有效时间:
  • 签署日期:
  • 登记日期:
  • 发文日期:2017-07-31 00:00
  • 所属主题:
各市州、县市区财政局: 

  为贯彻落实全面深化财税体制改革精神,推进依法理财、依法行政,根据《预算法》、财政部《财政管理绩效考核与激励暂行办法》(财预〔2016〕177号)以及《湖南省人民政府关于深化预算管理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湘政发〔2015〕8号),我们制定了《2016年度湖南省市县财政管理绩效综合评价方案》,现予印发。 

  请你们按照评价方案要求,结合各地实际,实施透明预算,规范预算编制,优化收支结构,加快预算支出进度,盘活存量资金,加强债务管理,控制供养人员增长,加强国库库款管理,严肃财经纪律,努力提高理财水平和财政运行绩效。 

  附件:2016年度湖南省市县财政管理绩效综合评价方案 

  湖南省财政厅 

                               2017年7月31日 

   

  附件 

  2016年度湖南省市县财政管理绩效综合评价方案 

  为贯彻落实全面深化财税体制改革精神,推进依法理财、依法行政,根据《预算法》、财政部《财政管理绩效考核与激励暂行办法》(财预〔2016〕177号)以及《湖南省人民政府关于深化预算管理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湘政发〔2015〕8号),结合我省实际,制定本方案。 

  一、评价目的 

  建立激励与约束并举的财政综合考评机制。通过综合评价,督促市县政府深化财税体制改革,构建全面规范、公开透明的预算制度,提高理财水平和财政运行绩效,进一步推动市县政府依法全面履行政府职能,加快法治政府建设。 

  二、评价范围 

  全省14个市州和123个县市区纳入评价范围。分市级和县级两个层次评价。 

  (一)市级评价。评价范围为14个市州(以下简称市),根据评价指标属性对全市或市本级进行评价。 

  (二)县级评价。评价范围为123个县、县级市和城市区(以下简称县)。 

  三、评价内容及标准 

  评价内容包括实施透明预算、规范预算编制、优化收支结构、加快预算支出进度、盘活存量资金、加强债务管理、控制财政供养人员增长、加强国库库款管理、严肃财经纪律等9个方面。评价得分采用百分制。 

  (一)实施透明预算(14分) 

  1、实施透明预算。按预算法及相关规定,以政府预算、部门预算、“三公”经费预算公开等为主要评价对象。为维护考核的统一性和规范性,对实施透明预算的考核与根据《湖南省市县财政预决算公开考核暂行办法》(湘财预〔2016〕83号)进行考核的结果直接挂钩,即根据湘财预〔2016〕83号文件对各市县实施透明预算工作情况进行评价,并将评价结果相应换算分值。 

  (二)规范预算编制(10分) 

  以一般公共预算到位率、预算收支平衡等为评价对象。 

  2、一般公共预算年初收入预算到位率 

  评价范围及分值:全市4分,县4分。 

  评价内容: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年初预算数占决算数比重情况。 

  计分办法:第一步,计算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年初预算数占决算数比重。第二步,对所占比重进行标准化校正处理,使其位于0到100%之间。第三步,计算得分。比重为95%及以上的,得满分;其他地区得分=某地校正后比重÷max(各地校正后比重)×分值。 

  ●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年初预算数以经人大批准的预算数为准。 

  校正后比重=[1-绝对值(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年初预算数占决算数比重-1)]×100%; 

  max(各地校正后比重)指各地校正后收入预算所占比重低于95%的最大值。 

  3、一般公共预算年初支出预算到位率 

  评价范围及分值:全市4分,县4分。 

  评价内容:一般公共预算支出年初预算数占决算数比重情况。 

  计分办法:第一步,计算一般公共预算支出年初预算数占决算数比重。第二步,计算得分。比重为70%及以上的,得满分;其他地区得分=某地比重÷max(各地比重)×分值。 

  ●一般公共预算支出年初预算数以经人大批准的预算数为准。 

  支出预算所占比重=一般公共预算支出年初预算数÷决算数。 

  max(各地比重)指各地支出预算所占比重小于70%的最大值。 

  4、一般公共预算收支平衡 

  评价范围及分值:全市2分,县2分。 

  一般公共预算净结余大于或等于零的,得2分;预算净结余小于零的,得0分。 

  (三)优化收支结构(20分) 

  以宏观产业税负、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中非税收入占比、一般公共预算支出重点支出总体水平及其人均水平为评价对象。 

  5、提高宏观产业税负 

  评价范围及分值:全市2分(县不评价该指标)。 

  评价内容:各地第二、三产业税收额占第二、三产业增加值的比重。 

  计分办法:第一步,按照第二、三产业增加值口径,同口径调整税收额,并以此计算各地宏观产业税负。第二步,计算得分。宏观产业税负高于全省平均水平5个百分点及以上的,得满分;其他地区得分=某地宏观产业税负÷max(各地宏观产业税负)×分值。 

  某地宏观产业税负=(某地第二和第三产业税收额÷某地第二和第三产业地区增加值)×100%; 

  max(各地宏观产业税负)指各地宏观产业税负中,除高于全省平均水平5个百分点及以上的最大值。 

  6、提高收入质量 

  评价范围及分值:全市12分,县12分。其中:静态评价和动态评价分值各占50%。 

  评价内容: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中非税收入占比情况,包括静态评价动态评价 

  (1)静态评价 

  计分办法:第一步,计算各地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中非税收入占比。第二步,计算得分。非税收入占比低于全省各地平均占比一定百分比的市县,得满分;高于全省各地平均占比一定百分比的市县,得0分。其他地区得分=[max(各地占比)-某地占比]÷[max(各地占比)-min(各地占比)]×分值。 

  某地非税收入占比=某地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中非税收入÷某地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00%; 

  max、min(各地占比)指各市(县)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中非税收入占比与全省各市(县)平均占比之差在一定幅度之间的最大值、最小值。 

  (2)动态评价 

  计分办法:第一步,计算各地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量中非税收入占比。第二步,计算得分。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比上年增加的,增量中非税收入占比为30%的得3分,占比每降低(增加)1个百分点加减0.2分,最多得满分,最少得0分;当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比上年减少的,减少的收入中非税收入占比与上年度非税占比比较,持平的得3分,每减少1个百分点减0.2分、每增加1个百分点加0.2分,最多得满分,最少得0分。 

  7、优化支出结构 

  以一般公共预算支出中公共安全、教育、科学技术、文化体育与传媒、社会保障和就业、医疗卫生与计划生育、节能环保、农林水事务、住房保障等9项重点支出总体水平及其人均水平为评价对象。评价范围及分值:全市6分,县8分。 

  (1)重点支出占比 

  评价范围及分值:全市3分,县4分。其中:静态评价和动态评价分值各占50%。 

  评价内容:9项重点支出的总和占其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比重以及年度间变化情况,包括静态评价和动态评价。 

  ①静态评价。 

  计分办法:第一步,计算某地9项重点支出占比与全省各地平均占比的差。第二步,计算得分。占比超过全省各地平均水平10个百分点及以上的,得满分;占比低于全省各地平均水平10个百分点及以上的,得0分;其他地区得分=[某地占比差-min(全省各地占比差)]÷[max(全省各地占比差)-min(全省各地占比差)]×分值。 

  某地占比差=某地9项重点支出占比-全省各地9项重点支出平均占比。 

  max、min(全省各地占比差)指各地9项重点支出占比差在-10%和10%之间的最大值、最小值 

  ②动态评价。 

  计分办法:第一步,计算各地9项重点支出占比增幅。第二步,计算得分。某地增幅超过全省各地平均水平10个百分点及以上的,得满分;某地增幅低于全省各地平均水平10个百分点及以上的,得0分;其他地区得分=[某地增幅-min(各地增幅)]÷[max(各地增幅)-min(各地增幅)]×分值。 

  某地重点支出占比增幅=[(某地本年度9项重点支出占比÷某地上年度9项重点支出占比)-1]×100% 

  max、min(各地增幅)指各地9项重点支出占比增幅与全省各地平均水平之差在-10%和10%之间的最大值、最小值 

  (2)人均重点支出 

  评价范围及分值:全市3分,县4分。其中:静态评价和动态评价分值各占50%。 

  评价内容:各地9项重点支出人均水平以及年度间变化情况,包括静态评价和动态评价。 

  ①静态评价。 

  计分办法:第一步,计算各地人均重点支出。第二步,考虑人均支出水平差异,对人均重点支出进行校正。第三步,计算得分。校正后人均重点支出超过全省各地平均水平40个百分点及以上的,得满分;校正后人均重点支出低于全省各地平均水平40个百分点及以上的,得0分;其他地区得分=[某地校正后支出-min(全省各地校正后支出)]÷[max(全省各地校正后支出)-min(全省各地校正后支出)]×分值。 

  某地人均重点支出=某地9项重点支出÷某地总人口(户籍人口)。 

  某地校正后人均重点支出=某地人均重点支出×(全省各地近3年人均一般公共预算支出÷某地近3年人均一般公共预算支出) 

  max、min(全省各地校正后支出)指各地校正后人均重点支出与全省各地平均水平之差在-40%和40%之间的最大值、最小值。 

  ②动态评价。 

  计分办法:第一步,计算各地9项重点支出人均水平增幅。第二步,计算得分。某地人均重点支出增幅超过全省各地平均增幅20个百分点及以上的,得满分;某地人均重点支出增幅低于全省各地平均增幅20个百分点及以上的,得0分;其他地区得分=[某地增幅-min(各地增幅)]÷[max(各地增幅)-min(各地增幅)]×分值。 

  某地人均重点支出增幅=[(某地本年度人均重点支出÷某地上年度人均重点支出)-1]×100%。 

  max、min(各地增幅)指各地人均重点支出增幅与全省各地人均重点支出平均增幅之差在-20%和20%之间的最大值、最小值。 

  (四)加快预算支出进度(14分) 

  以一般公共预算、政府性基金预算支出进度为评价对象。 

  8、一般公共预算支出进度 

  评价范围和分值:市本级7分,县7分。其中:平均进度和序时进度分值分别为4分和3分。 

  评价内容:一般公共预算年度中支出进度,包括平均进度和序时进度。 

  (1)平均进度 

  计分方法:某地一般公共预算平均支出进度得分=[某地一般公共预算平均支出进度-min(各地一般公共预算平均支出进度)]÷[max(各地一般公共预算平均支出进度)-min(各地一般公共预算平均支出进度)]×分值。 

  平均支出进度为省财政厅开展的市县预算支出进度通报月份的平均值。 

  (2)序时进度 

  将各地4月、6月和9月的一般公共预算支出进度与序时进度进行对比,达到序时进度得3分,未达到序时进度不得分。 

  9、政府性基金预算支出进度 

  评价范围和分值:市本级7分,县7分。其中:平均进度和序时进度分值分别为4分和3分。 

  评价内容:政府性基金预算年度中支出进度,包括平均进度和序时进度。 

  (1)平均进度 

  计分方法:某地政府性基金预算平均支出进度得分=[某地政府性基金预算平均支出进度-min(各地政府性基金预算平均支出进度)]÷[max(各地政府性基金预算平均支出进度)-min(各地政府性基金预算平均支出进度)]×分值。 

  (2)序时进度 

  将各地4月、6月和9月的政府性基金预算支出进度与序时进度进行对比,达到序时进度得3分,未达到序时进度不得分。 

  (五)盘活存量资金(10分) 

  10、盘活存量资金 

  评价范围和分值:市本级10分,县10分。其中:存量静态指标、存量动态指标和部门结转结余支出进度分值分别为3分、3分和4分。 

  评价内容:各市县财政存量资金规模及增减变动、存量资金的支出进度情况,包括存量静态指标、存量动态指标和部门预算结转结余支出进度。 

  (1)存量静态指标 

  计分方法:某地存量静态指标得分=[max(各地存量静态指标)-各地存量静态指标]÷[max(各地存量静态指标)-min(各地存量静态指标)]×分值。 

  存量静态指标=财政存量资金规模÷财政支出规模。 

  财政存量资金规模包括一般公共预算结转结余、政府性基金预算结转结余、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结转结余、转移支付结转结余、部门预算结转结余、预算稳定调节基金、预算周转金、财政专户资金、收回存量资金余额等。财政支出规模包括一般公共预算、政府性基金预算和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支出。 

  (2)存量动态指标 

  计分方法:某地存量动态指标得分=[max(各地存量动态指标)-某地存量动态指标]÷[max(各地存量动态指标)-min(各地存量动态指标)]×分值。 

  存量动态指标=(当年财政存量资金规模-上年财政存量资金规模)÷上年财政存量资金规模。 

  (3)部门预算结转结余支出进度 

  计分方法:某地部门预算结转结余支出进度得分=[max(各地部门预算结转结余平均支出进度指标)-某地部门预算结转结余平均支出进度指标]÷[max(各地部门预算结转结余平均支出进度)-min(各地部门预算结转结余平均支出进度)]×分值。 

  部门结转结余支出进度=截至每月底部门预算结转结余÷上年部门决算财政拨款收入。 

  (六)加强债务管理(14分) 

  以政府性债务风险预警、债务收支预算管理情况为评价对象。 

  11、政府性债务风险预警 

  评价范围及分值:市本级10分,县10分。 

  评价内容:政府性债务风险预警结果。 

  计分办法:绿色10分,黄色6分,橙色2分,红色0分。 

  12、债务收支预算管理 

  评价范围和分值:市本级4分,县4分。 

  一般债务、专项债务收支分别纳入一般公共预算和政府性基金预算管理,未按要求纳入预算的,扣1分;一般债券、专项债券转贷收入列线下收入,新增一般债券、专项债券支出列线上支出,置换一般债券、专项债券列线下支出,一般债务和专项债务还本列线下支出,债务付息和债券发行费列线上支出,每列错1项扣1分,扣完为止。 

  (七)控制财政供养人员增长(8分) 

  以实际财政供养人员数与标准财政供养人员数相比的控制情况及其年度间变化情况为评价对象,包括静态评价和动态评价。 

  13、控制财政人员增长 

  评价范围及分值:全市8分,县8分。 

  (1)静态评价(3分) 

  评价内容:各地实际财政供养人员数与标准财政供养人员数相比的控制情况。 

  计分办法:实际财政供养人员数不超过标准财政供养人员数的,得满分;其他地区得分=(1-某地超出率)×分值。 

  标准财政供养人员为依据均衡性转移支付办法计算的标准财政供养人员。 

  某地超出率=(某地实际财政供养人员数÷某地标准财政供养人员数-1)×100%。 

  (2)动态评价(5分) 

  评价内容:各地实际财政供养人员数年度间变化情况。 

  计分办法:①同一市县评价。各地实际财政供养人员较上年增加的得零分,不变或减少的得2分。 

  ②不同市县之间评价。某地得分=[max(变动率)-某地变动率]÷[max(变动率)-min(变动率)]×分值。(3分) 

  某地财政供养人员变动率=(某地当年实际财政供养人员数÷某地上年实际财政供养人员数-1)×100%。 

  max、min(变动率)指各地实际财政供养人员变动率的最大值、最小值。 

  (八)加强国库库款管理(10分) 

  以库款余额相对水平、库款余额相对水平同比变动、库款保障水平和公开发行置换债券资金置换完成率为评价对象。 

  14、库款余额相对水平 

  评价范围及分值:全市3分,县3分。 

  评价内容:各地年末库款余额(含现金管理金额)与月均库款流出数的比值 

  计分方法:设定0.4-0.8倍为当前目标区间,达到目标区间的地区排名为并列第一。高于0.8倍或低于0.4倍的地区按照偏离目标区间的程度分别进行排名。排名第一的计满分,排序每靠后一位分值减少1%,如排名出现并列情况,后续地区仍按照自然顺序排名计分,不跳跃排名和计分。 

  15、库款余额相对水平同比变动 

  评价范围及分值:全市2分,县2分。 

  评价内容:各地年末库款余额相对水平较上年同期的变动幅度 

  计分方法:对于库款余额相对水平达到目标区间(0.4-0.8倍)的地区,排名为并列第一。库款余额相对水平高于0.8倍的地区,本指标按照同比变动幅度由低到高进行排名;库款余额相对水平低于0.4倍的地区,本指标按照同比变动幅度由高到低进行排名。排名第一的计满分,排序每靠后一位分值减少1%,如排名出现并列情况,后续地区仍按照自然顺序排名计分,不跳跃排名和计分。 

  16、库款保障水平 

  评价范围及分值:全市1分,县1分。 

  评价内容:各地年末库款净额(不含现金管理金额)与月均库款流出数的比值 

  计分方法:设定0.3-0.6倍为当前目标区间,达到目标区间的地区排名为并列第一。高于0.6倍或低于0.3倍的地区按照偏离目标区间的程度分别进行排名。排名第一的计满分,排序每靠后一位分值减少1%,如排名出现并列情况,后续地区仍按照自然顺序排名计分,不跳跃排名和计分。 

  17、公开发行置换债券资金置换完成率 

  评价范围及分值:全市4分,县4分。 

  评价内容:本年发行的置换债券资金及以前年度累计未置换出库的置换债券资金在本年度内置换出库情况 

  计分方法:置换完成率达到98%的地区指标排名并列第一,未达到98%的地区按照置换完成率从大到小进行排名。排名第一的计满分,排序每靠后一位分值减少1%,如排名出现并列情况,后续地区仍按照自然顺序排名计分,不跳跃排名和计分。 

  (九)严肃财经纪律(-15分) 

  评价范围及分值:市本级-15分,县-15分。 

  以审计机关和财政监督部门在各类审计和检查过程中发现的财政管理违法违规行为为评价对象。 

  计分办法:各地政府及有关部门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经检查核实,每查处一例,根据涉及违法违规资金额度扣2-5分,最多扣15分。 

  1、引买税款、收“过头税”、空转收入等虚列收入的,以及将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收入等政府性基金收入和学费、医疗收入等财政专户管理的收入混入一般公共预算管理的; 

  2、以虚报、冒领等手段骗取财政资金的,以及截留、挪用或滞留财政资金的; 

  3、违反规定出借国库库款的; 

  4、违反规定举借债务或者为其他债务提供担保的; 

  5、有其他重大财政违法违规行为的。 

  四、评价方式 

  省财政厅负责制定财政管理绩效综合评价方案,统一设计指标体系和计分办法,组织市县对上一年度财政管理绩效进行综合评价。具体采取市县自评、第三方复评和省级评审相结合的方式开展。市县首先对照指标体系,结合自身实际情况进行自评,省财政厅选择资质较好、信誉度高的第三方机构进行复评,监督评价全过程并审核评价结果。 

  为确保评价结果客观公正,省财政厅建立第三方评价机构库,每年随机从中选取部分第三方机构参与评价工作。对在评价过程中存在弄虚作假行为的,一经发现,取消以后年度评价资格。 

  评价数据来源于市县向同级人大报送并向社会公开的预算、财政总决算、地方财政分析评价系统、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系统、统计年鉴以及其他部门发布的权威数据。评价数据和计算过程对市县公开。 

  省财政厅负责对评价方案进行解释。 

  五、评价结果及应用 

  (一)排名及评级 

  省财政厅按照财政管理绩效综合评价结果,对14个市州、88个县(县级市)和35个城市区分别进行排名和评级,评级结果作为衡量市县财政管理水平的权威指标。其中: 

  AA级:综合评价得分排前2名的市州、排前10名的县(县级市)以及排前3名的城市区; 

  A级:综合评价得分第3-6名的市州、第11-35名的县(县级市)以及第4-15名的城市区; 

  B级:综合评价得分第7-12名的市州、第36-78名的县(县级市)以及第16-32名的城市区; 

  C级:综合评价得分排后2名的市州、排后10名的县(县级市)以及排后3名的城市区。 

  对实施透明预算、提高收入质量、加强债务管理等3个方面实行“一票否决”,相关指标考评结果差,以及这3个方面经审计机关和财政监督部门审计和检查存在重大违法违规行为的,直接降级。 

  评价得分及评级结果经省政府批准后,向市县政府通报。通报内容既包括当年得分及评级情况,也包括长期动态变化情况。对当年评级为AA级和A级,以及排名明显上升的市县进行通报表彰;对评级为C级,以及排名明显下降的市县予以专题约谈,要求针对评价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制定改进方案,并定期反馈改进情况;对连续评级均为C级的市县,进行重点督办。 

  (二)激励约束 

  评价结果广泛应用于省对市县相关政策制定和资金分配领域。省财政在均衡性转移支付和县级基本财力保障机制奖补资金中每年专门安排一部分资金,直接根据评价结果挂钩分配,对评级为AA级和A级的市县给予重点奖励,对综合得分排名上升较快、或某类指标得分排名靠前的市县给予一定引导性奖励;对评级为C级的市县扣减转移支付补助。同时,综合评价以及单项评价结果作为相关转移支付资金分配的重要参考依据。对经审计机关和财政监督部门查处,存在前述重大违法违规行为的市县,省财政在分配相关转移支付资金时,根据情节轻重按照10%-30%的比例扣减转移支付补助;对整改不到位或再次发生同类违法违规行为的,在1-2年内取消相关转移支付资金分配资格。 

  六、附则 

  本方案自2017年1月1日起实施,由省财政厅负责解释。 


湖南省财政厅关于印发《2016年度湖南省市县财政管理绩效综合评价方案》的通知

8080117